好的家长都知道,幼儿能接受的刺激是有上限的。
当朋友们聚在一起,送了礼物,做过鬼脸;吃过蛋糕,给了拥抱;看过炫彩的灯光,一起唱了歌之后,够了就是够了。小朋友可能会开始呆滞,然后放声大哭。
明智的家长都知道,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虽然现在孩子正在嚎哭,但只是因为小憩时间到了而已。大脑需要时间来消化、吸收和区别,那些填入脑中的纷乱经历。所以,放下窗帘,让孩子躺在毛绒玩具旁,很快孩子就会进入梦乡,平静便会重归。所有人都知道,生活很快又会重回正轨,只要小睡一会。
可惜的是,我们对自己却没有这种自觉。
我们规划一周的行程,每天晚上要和朋友见面,参加12场会议,其中的3场还需要细致的准备。周三要冲去国外过个夜,看三场电影、十四份报纸、换六张床单、吃五顿晚八点后的晚餐、喝三十五杯咖啡,然后,我们为自己的生活不够平静扼腕叹息,并且向精神崩溃又迈进了一步。
我们不愿意认真思考,幼年生活在我们的成年自我中留下了多少痕迹,我们应该有多注意去保持简单地生活方式,以及去寻求非常高度的平静。那些浮现出的焦虑,不是什么怪异的现象,而是我们大脑忍无可忍的爆发,请求我们不要一直保持筋疲力尽的过度刺激状态。
以下是为了简化生活,我们可能需要做的事。
1、越少的人,越少的承诺
理论上来说,万众瞩目,时刻被他人关注是一种特权。但从心理角度看,这也令人疲惫,甚至会造成危险后果的状态。自我对话的口吻过时又冷酷,掐得紧紧的时间让人抱怨连连,关于这个角度,尼采的观点一针见血:一如既往,人类可以归为两类,奴隶和主人。谁不把一天的三分之二留给自己,谁就是奴隶。
那人还能是什么呢?政治家、商人、公务员或者学者,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每天做完那么多事的可能性,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且我们心理上也不一定能撑得住。虽然不是不可能一天之内跑一两个国家,或者在经营公司的同时打理好家务。不过那样也就不用奇怪,为什么这样的日程会导致心理崩溃了。
2、睡觉
我们需要很多的时间,至少七个小时。如果腾不出来,那至少要留出一点时间,来思考我们付出了多少,省得我们殚精竭虑去找理由来解释这些缺失,最后反而让自己更加忧郁。我们也许没必要离婚、接受电脑技术培训或者跨国移民。你需要的可能只是,更多休息时间。
3、媒体
翻看手机的时候涌入脑海的东西,可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像当今这样有这么多太多新闻”实属怪异。以前来自政界或国外的新闻,都是很稀奇的事情,而且打听到要花不少钱。但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新闻逐渐被商品化,并且逐渐成为危害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但却鲜为人知的原因。
大脑每时每刻都被无穷无尽的选择淹没,来自陌生人的狂躁、壮举、灾难、暴怒、胜利、疯狂、动乱,遍布全球各地。新闻机构总是打着【你需要知道】的旗号,告诉你【现在立刻马上去看】,但事实上它们留下的印象都半斤八两,而且有时候【不需要知道】更好,因为我们什么都改变不了;因为这些故事过于暴力,令人沮丧,引人悲伤;因为我们的大脑很脆弱;因为我们还有自己身边的责任要担;因为我们要过【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被遥远他乡,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的生活和故事扯得支离破碎。
4、思考
失眠与焦虑是大脑的报复,因为我们在白天忽视了那些无意识产生的想法。为了抽时间松一口气,我们必须挪出一整块时间,躺在床上对着纸笔发呆,想办法去思考。
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三个问题:
首先,是什么让我如此焦虑?
第二,让我痛苦的又是什么?为什么呢?
第三,让我不能平静心绪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要理清脑中混乱的思绪,每一小时的生活,都需要至少10分钟来理清。
5、预期
当然,成为杰出、有名、出类拔萃的人自然不错,但是,也许维持本心、保持善良是种更大的成就。我们也许不需要征服世界,而可以选择过一段悠长宁静的人生。我们不是在回避挑战,只是重新思考了,什么是对自己真正的挑战。更重要的,还有什么是真正的奖励。
平静的生活,也许不需要辞职避世,它可能只需要一种智慧的认知,告诉自己真正令人满足的东西。不在聚光灯下大城市里,也不是一份体面的工资,尤其不在为了争夺地位而进行的忙碌无休的竞争中。像我们之前说到的,刺激好玩的事也许很有趣,但它同时也在消磨你的生命。
简单,是真正的智慧。或许我们都需要让自己好好的休息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