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中国式父母,感动了自己,感动不了孩子

中国的父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最辛苦的一批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背后,是父母的担当,却也可能成为孩子的负担。难怪有人说什么人最好骗,不是老人,也不是小孩儿,而是中国的家长。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能让无数家长趋之若鹜,争先恐后为孩子定制完美人生”, 只是父母眼中的完美,确定是孩子想要的人生吗?

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启了为孩而活”模式。孩子呱呱坠地,父母就开始挣奶粉尿布钱,还要与各种三无产品作斗争,三更半夜照看哭闹换尿布。终于熬到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又开始担心孩子能否适应陌生环境,到了上小学,又开始了择校、升学等等都要考虑周全,想尽一切办法把一切最好的资源优先给到孩子。

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让人头疼,陪娃写作业更让人崩溃。陪作业就罢了,陪读和补习更要命,日子过得精打细算,但租房陪读和报补习班时个个都是富豪,花钱不带心疼的。

除了补课,还要补身体、补脑的,动辄各种各样营养品,总之要不惜一切代价,花的钱越多,感觉越对得起孩子。

有些孩子还要闹腾着去留学,回国后海龟身份又不愿将就,必须选择创业吧,创业基金还不是问爸妈要?若创业是个无底洞,最后留下来擦屁股的还是爸妈。

儿女好不容易有点出息了,孙辈又来。眼瞅着实在可爱啊,不能再让他们受上一辈人的苦了,得把孩子养得跟贵族似的,退休金全帖进去且不说,还要替儿女带大孙辈。

忙碌一生,晚年依然忙忙碌碌,图啥?其实也不图啥,就盼着儿女有点出息,就像《小欢喜》里方一凡妈妈说的:争取考一好大学,进一好公司,或者是自己出来创业,然后娶个好老婆,再给我生个一儿半女,我这辈子齐活了。”

所以说,中国爸妈真不好当啊,要把为人父母看作一份终身制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没有休息日也不能请假,不能解除劳动合同,而且还没有工资。最可悲的是孩子还不领情。

在中国,我相信很多父母在交流中,都出现过当年我为了孩子放弃了……”这样的句式。只是,这种自我感动式牺牲”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天地,却不一定会让孩子领情。

自我感动式牺牲”的背后,往往是都为你好型控制”,就如《小欢喜》里海清说的:我们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就指望你了……爸爸妈妈能做什么呀,我们做这些是为什么,我们不是为我们自己,我们就是为了你。”

一切为了你好”的出发点是对的,却忽略了过程和结果。一旦结果不如愿,就会抱怨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从而上升到道德绑架型占有”,事事参与,层层把控,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却也暴露了中式教育的软肋。父母无私的付出,孩子习惯性的索取,把这些无私当作了理所当然。今天给他买包买手机,明天为他找工作、买车买房,若某天给不了他想要的,他指不定要怨恨爸妈了。

最可怕的是寒门养贵子”,节衣缩食给孩子锦衣玉食,自己到了退休年龄还去干活,儿女反倒在家待业玩游戏。极端的溺爱,会削弱子女的斗志,有些子女非但不理解父母的勤苦,反倒嫌弃父母穷。

这可能是最悲哀的亲子关系,孩子边依赖边嫌弃,父母边抱怨边付出。

都说养儿防老”,我们却悲哀地看到许多父母到头来培养了白眼狼。不难就想到了几年前的大学生弑母案。母亲含辛茹苦提供了温室生活,最后却不念亲恩,将爱化为了怨恨的匕首。

农耕文明时代,我们尚说养儿防老”有些道理,自己干不动了,年富力强的子孙还能接着干。千年后,养儿啃老”却普遍存在,为了孩子有些父母把自己的未来赌了进去,最后却换了一个养老须防儿”。

真正的爱孩子,不如试着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经历、去担当。这并不是说不用管教,而是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拥有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

因为最怕的,是孩子想要一片天空,却没有挥动翅膀的能力。

教育学家尹建莉在书中说过: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这两个顺序若做反了,就是在做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所以为人父母,该放手时就放手,世上所有的爱都有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也不必总想着为孩子打下多大的江山,父母不如自私点”,把自己过好了,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福气,至于孩子嘛,他们的人生自有自己的际遇和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