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有这种现象吗?到别人家了,就觉得别人家的饭好吃,比在自己家吃得开心,吃得多,即便吃的东西跟自己家的一样,甚至不如自己家的东西营养价值高。
凯强的邻居何东那天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两家关系一直不错,孩子串门从来不用招呼,因为是平房,可以推门而入。
这一天巧得很,两家都有炖排骨。
何东刚把一大碗的排骨端上桌,凯强3岁的儿子就推门进来了。看到桌上的排骨,眼睛直直地盯着。何东二话没说,就把孩子抱上椅子,拿来碗,捡了几块排骨放在里面。孩子没犹豫,抓起一块痛快地啃了起来。不一会儿,几块排骨吃光了,还要吃。何东又盛给他。
这时,凯强推门进来,手里也端着一碗炖排骨:我猜他又跑到你这儿来了。”看到儿子面前的一堆骨头,你说这孩子,家里也炖了排骨,他居然不吃。他妈追着喂他,他就跑出来了。你说,他怎么就爱吃别人家的东西呢!你尝尝我这排骨,味道不如你的吗?”
何东拿了一块儿尝了下,嗯,不错,味道比我的好,还比我的软烂呢!”
是吧。可这孩子就是爱吃别人家的东西。那天在晓玲家也这样。你说这是为什么呀?”
是呀,好多孩子都有过这种现象,自己家的饭不爱吃或没食欲,别人家的饭总觉得香,就想多吃几口。
我小的时候也有过这种情况,拿着自己家的包子到邻居家换馒头吃,而自己家的馒头嫌太硬。
仔细回忆分析,大概因为这几个原因吧:
1. 环境的变化刺激了孩子味蕾的分泌,使消化功能强化,食欲增加。毕竟,自己的家天天这样,太熟悉了,缺少新鲜感了,就淡然了。就像我们大人,遇到什么事或过一段时间,也愿意到外面什么地方,换个环境吃饭助兴一样。
2. 别人家的人也不同,又会更客气地对待孩子,不像在自己家,有可能被训斥呢。加上别人家的人之间与自己家人的交流语调、方式等的不同,使吃饭的氛围也不一样,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使其内心感到兴奋,不由得被吸引。
3. 别人家的饭菜的口味不同,菜的品种、颜色、形状、盛菜的餐具等都有不同,都会对孩子有一种另一个世界的感觉,自然地,孩子也就愿意把别人家的饭多吃几口了。
4.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别人家,因为会很客气,所以孩子很容易成为被关照、被肯定、被哄着、被认同的中心。超越家人的、被别人认可的氛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孩子的获得心理,更让孩子觉得别人家的饭好吃。
其实,这是一种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关系比较密切的邻里家庭之间。
这也算是孩子心理的一种正常反映。家长到也不必过于担心。
但如果家里经常会在吃饭时数叨训斥孩子的,又另当别论了,或许孩子潜意识里是在逃避,家长该重视了。
l 不管怎么说,孩子总爱到别人家吃饭,不是什么好现象。毕竟孩子把握不好一个度的,有些情况下还会让人感到尴尬,会使一些场面氛围变得不够愉快和谐,有时还会给人一种没有家教、缺少教养的感觉。
l 而随便吃人家东西的习惯养成了,在关系不够密切的人家也是如此的话,会让人生嫌弃之心,产生不好的影响。还会让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容易散漫不经心,缺少警惕心,轻易相信别人或被利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l 更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传染类疾病的发生,导致邻里之间一些理不清的矛盾产生,影响邻里家庭或好友间的良好关系。久之,还可能让孩子产生一种占小便宜、小算计的心理,使将来处事小气自私,不让人喜欢。
所以,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还是要适时地予以引导纠正为好。
可以像前面凯强那样,端着自家的炖排骨寻找儿子,一方面可以更直接更清楚地说明孩子的现实情况,一方面给予人家补偿,避免尴尬,更容易获得邻里的理解与谅解,使邻里关系更融洽。
所谓礼多人不怪”,再密切的关系也要以尊重珍惜当回事为前提,这样才好继续发展下去的。
我们可以对孩子辅以下面的引导:
l 1.讲清道理告诉孩子,别人家的东西和自己家的东西是有不同的。别人家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随便动,更不能随便吃的,它不属于自己。这是对别人家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爱护。特别是别人家的食物,尤其是不熟知的人家的食物,不能随便食用,避免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病菌感染等复杂现象,避免不愉快的矛盾出现。
让孩子明白,随意吃人家的东西,而且吃不停,似乎自家没有或吃得不自由,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显得自己没有教养。时间久了,会让别人小看你。
l 2.严肃制止可以在家中明确规矩:在别人家,没经过大人允许,决不能随便动人家东西或吃人家食物。
讲明了道理后,孩子如果还出现喜欢到别人家吃喝的现象,就要严肃制止了。
一种可以用别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吸引回来,比如:我们回家吃饭啦,爸爸给你准备了鸭鸭等着你呢……;一种为避免尴尬,平静地等孩子吃过自己愿意回家后,在家中进行深化教导;再一种,盯住孩子,不让他有出去的机会,发现行为及时严肃地予以教导制止。l 3.变换环境
可以时常改变一下家里的就餐环境,比如:桌椅的摆放位置的调换、桌布的颜色的调整、餐具的不同使用等;
还可以营造一下家中的就餐氛围,比如:有意搞得热闹些或温馨些,加点小节目等。
在饭菜的品种上,更可以丰富样式,色彩搭配,有吸引力,增加孩子的食欲。
l 4.观察赞美吃饭时可以注意孩子的表现及时予以肯定赞扬,千万不要在吃饭时讲规矩、训导等,要让孩子有一种愉悦的就餐心理。
让他感到:在自己家吃饭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久而久之,引发他的心中对吃饭的期待,就不会往别人家跑了。
时常地,还可以邀请邻里好友到家里来共同进餐,满足一下孩子的想与外人进餐的好奇心理。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我曾偶尔到一位单亲家庭里做客。吃饭过程中,那个孩子从没给我布过菜,但一直面露笑容地,时不常地看我一眼。后来,他家长告我说:那天,是他的孩子吃的最多的一次,平时,就爱跑别人家吃饭去,自己家的饭每次吃着都费劲,每次都得劝哄着。他还经常把做好的饭菜端到别人家,没办法,孩子在别人家,也不能总白吃人家的呀!可那天,他孩子不用劝,坐在我旁边,自己就吃了不少。这位单亲家长对我还挺感谢,告我,他孩子自己都对他说:那天,他特开心。
我想,这孩子愿意家里热闹些,愿意有别人参与共同进餐。有的时候,孩子的孤独心理没表达出来,我们大人要注意到并及时疏导,助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当孩子总觉得别人家的饭好吃时,我们注意引导回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