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蹦妈Vicky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质疑能力,我感觉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欠缺的,特别是我们出生在十八线乡镇的孩子,民风淳朴,有的还在延续父为子纲,妻为夫纲”。
那时父母一直忙着基础建设,我们只能自由成长,但还是有家长的威严罩着,不敢跃雷池一步。
对一些冒险质疑父母、老师的想法,提出就会被无情的打击,曾经一个胆大包天”的同学,提出老师的实验讲错了,被老师当场罚站训斥,后又叫到办公室内谈话许久,对内心十万点的打击,谁还想以身试法。
后来在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个上司姐姐,她就提出在团队作战时,我无条件的信任别人,从不质疑,也不显山露水,创新的门自动关上,一席话,让我又看清了自己。
从小不让发声的教育,让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潜意识感觉不适合的意见,我也是全盘皆收,不敢提出质疑的声音,怕得罪同事,怕别人的否定,等等。
后来随着读书的量变到质变,我开始写字输出自己的思想,不再附合不合理念的想法,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
当我有孩子时,我最想教的能力之一是质疑,堂堂正正的做自己,不代表是人际关系糟糕,相反唯唯诺诺的人才会被冷落,大家还是希望有势均力敌的朋友。
质疑能力不是拆台,而是保留你的意见,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
怎么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呢?
提问孩子是移动着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他们有天然的好奇心,家长耐力不足时,分分钟能逼你崩溃。
但大部分科学家的伟大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呀。
3岁前,我们要有意识的对孩子提问,刺激孩子的思考,孩子也就学会了提问(暗自祈祷别提问太多)。
3岁后,开始引进科普绘本,玩耍的地方也要多元化了,新鲜的环境能刺激孩子的大脑思考。
我们也能考孩子为什么了,比如:什么是绿色的?为什么要穿鞋子呀?你为什么喜欢吃梨呢?”

虽然现在的家长已经很牛了,但也有技穷的时刻,这时可以反将一军,将问题的探索踢给孩子,如告诉孩子:我也不知道结果,但我推测是什么,你说呢?”
三岁前,我们的语言引入条理性词汇,如:首先,其次、你认为呢?妈妈也不知道,但我推测……。”
遇到问题孩子懵懂不知时,可以对孩子展示思考过程,如:我看到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是我的话,我应该怎么做?”
3岁后,家长不用着急回答问题,利用开放式问答,吊打”孩子的智商,真正聪明的父母,要懂的在孩子面前示弱,把球抛出去。
一方面鼓励孩子推测,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他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和父母也是平等的。
在读绘本时也要卖一些关子了,没读过的绘本,让孩子猜测里面的故事,读过的绘本,让孩子联想下故事的结局;
孩子的出游场所要多变了,环境的变化给他们新奇的刺激。

当孩子有了猜测的心思后,会再去体验,验证猜测的结果,这个环节让孩子记忆犹新。
三岁前,全感官发展,我们带孩子认识事物时,让孩子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特指食物)。比如苹果,孩子经过这一套的感官体验,就会将这些与苹果两个字联系起来。
三岁后,孩子开始被为什么”附体时,父母词穷时,不必内疚自己年少不努力,现在耽误孩子前进。
有图书馆和百度的帮助,我们也能和孩子一起变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士。
遇到问题时一起在书中或网上查询,这个过程,让孩子也认识到,不要知难而退,主动学习知识。

三岁前,事情结束后,特别是做了错事后,父母应该给孩子陈述事实,总结发现,思维复盘(展现思考路径)。
三岁后,鼓励孩子总结和复述,用语言或者画画等各种媒介表述出来。
开始孩子会排斥说出总结,比如家长说帮助他们记下来,告诉这就是他们的书,孩子会感觉很有趣,自己也有书了,也会愿意输出了。
有的孩子艺术细胞比较多,更愿意画画,我们多鼓励他画出来,再请他解说画中的内容,所有的复述,都是总结归纳的反思能力。
当孩子长到4岁后,大人能多带孩子做实验了,整个流程贯穿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比如,今天做某一个实验:

父母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鼓励孩子推测:我觉得会……”
父母说:我们一起验证看看。”
带着孩子一起验证。
最后,引导孩子总结归纳: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做实验不需要正襟危坐,神情紧张的看着会掀翻屋顶的结果,实验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和孩子一起分辨冰和水的区别,看看为什么塑料的玩具浮在水面,看盐水的效果,大一些的孩子可以买一些材料看火山爆发的情景,都是有趣又有料,孩子也会乐在其中。
这些虽不是培养孩子成为科学家,而是有科学家思维。
质疑能力是孩子有自主思维的基础,也是锻炼孩子的思维灵活性,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灵活切换,不拘泥于一种解决方式,同时有积极的思维,认为方法总比问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