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部长林芳正说过: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基石。”
也正因为此,林芳正积极说服安倍政府实施幼儿园教育全国免费政策。
该政策将于2020年4月实施,目的是让所有在日本国境内的孩子,无论贫富,都能接受优质的幼儿教育。
好的性格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日本人看来,独立的性格、吃苦耐挫的精神、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对它们有较高的认知和感受,才能在未来成长道路上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才能收获成长。
如何让孩子适应成长”,是日本幼儿教育中离不开的性格塑造课。
这点在之前福原爱退役时网上传播的一段记录她4岁时参加全国大赛的短片中更为体现,福原爱妈妈当时的言行使得她瞬间成为众多网友称赞的好妈妈。
10月21日晚,日本乒乓球名将福原爱,在微博上发文宣布退役。
当大家都沉浸在刷微博送祝福的时候,一段记录福原爱4岁时参加全国大赛的短片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而福原爱的妈妈也瞬间成为众多网友称赞的好妈妈。
短片一开始便是4岁的福原爱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时的经过。
进场时,妈妈就嘱咐她在开始前要对裁判说拜托了”,当第一场比赛顺利打败二年级的大哥哥后,妈妈第一时间提醒小爱要去和对手鞠躬握手。
然而,当小爱输掉第二场第一局后,她哭着跑向身后的妈妈。
此时妈妈鼓励她说不要哭,这样最不好”,并提醒她要集中、注意时机。
小爱最终扭转了局面,赢得第二场比赛。第三场角逐全国八强的比赛,小爱因不会正确发球一次次被裁判警告,被对手扣杀后再次哭着跑向妈妈。
妈妈感受到小爱的难受,弯下腰,握着小爱的手安慰道加油!”就算不行也没关系,试试看!”虽然最终输掉了比赛,但妈妈一直在身旁安慰着她。
而短片里另一个输了比赛痛哭的男孩,换来的只有身边大人的推搡和冷嘲热讽:自己不好好练习有什么办法。去打球,去!”
福原爱的妈妈给家长们做了一个教科书式的示范,在孩子幼年时不但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礼仪,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受挫后父母要懂得理解、鼓励,必要时从旁协助。
对的教育方向能促使孩子更加优秀,但失败的家庭教育,则会导致孩子成人后的不独立、不自强。
福原爱的成功,天赋、兴趣只是一块敲门砖,真正让她走得更远、更稳的,是妈妈在其幼儿时期的教育。
绘本:真善美的教育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是特别,他们从小就注重孩子礼仪,独立,坚持,团结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时日本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礼仪规矩、为人处事等方面之用心,甚至超过了对他们知识方面的要求。
在日本的幼儿园,孩子们没有课本,但每天都会有绘本教育,来教孩子们是非对错。
这些绘本中,每本绘本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教孩子养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品质,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这样的绘本教育,在日本被视为真善美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的关键所在,培养孩子的情商。
懂得真善美的孩子,也会更能维持好的社交。日本众多的绘本故事也都和其独特的幼儿教育所主张的理念息息相关,如教孩子讲礼仪、要勇敢、敢于冒险等,这些日本绘本中经久不衰的主题,皆为孩子性格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好品质。
正视挫折,在困难中增强耐挫力在日本,有一本国宝级绘本《古仑巴幼儿园》,呈现的内容就是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讲的是一只孤零零的大象古仑巴,在出外求职”过程中,一次次被老板辞退,灰心丧气之时遇见了一位有着12个孩子的妈妈,在这里古仑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开起了幼儿园,他变得很开心,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这是一本典型的挫折教育绘本,教会孩子在挫折与困难中,收获成长。这本书已经在日本畅销了50年,好几代人自己小时候看,长大了以后,又给自己的孩子买,孩子长大后当了妈妈还要给孩子买,这本书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去。在现实生活中,日本孩子受到委屈、挫折时,家长不会马上去帮助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在他们看来,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在日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穿着短袖短裤的儿童在户外进行锻炼。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等,这些都是对孩子忍耐力的一种训练。
日本人认为,团结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前提,集体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人。
这种团结精神要从小事、生活琐事、从孩子抓起。日本的幼儿园及小学的运动会,只有团体赛,没有个人单项比赛,就连绘画、唱歌等也是集体创作或完成,不管你个人水平多高,必须承受集体综合素质的成绩。
在学校里,若想得到稀缺的东西,也是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大家玩游戏,输掉的被淘汰,凭自己努力胜利的拿奖赏。这样特别注重合作、公平竞争精神的教育贯穿孩子整个校园教育,这也是日本大和民族特别团结,特别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原因之一。
《哎呀,河里好危险》鼓励孩子以合理手段展开竞争,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互相帮助、结合特长才能度过危机。
独立教育:孩子不能没有生存能力日本崇尚独立教育”,日本家庭和社会都一致认可:孩子不能娇生惯养,不能没有生存能力。因此,在日本的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视教会孩子生活自理。
比如,孩子上小学就需要独自去学校,这是学校和父母们约定俗成的惯例,甚至如果学校离家很近,3—4岁正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会自己走路上学。
大人们认为,独自上学是他们迈出独立的第一步。而且,日本家长在接孩子下幼儿园时,手里一律空着,不管孩子的书包有多沉,书包都是孩子自己拿。
此外,日本孩子独立性的养成跟学校教育也有很大关系。
日本的幼儿园是统一服装,全年登园时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短裤,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到了幼儿园,就要脱掉套头衫脱,换上玩耍时的罩衣和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场玩时,再换回自己的鞋子。
每天早上,都要重复一套换衣程序,日本的妈妈们都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
日本福音馆经典绘本《彼得去花市》就向读者展示了小主人公彼得的一趟独立成长的划船之旅,让孩子明白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相信自己,努力面对,收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教育培养好的性格习惯,日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极大推动了其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领先世界水平。
而其被视为真善美教育的绘本教育,也成为其幼儿教育的独特亮点,为孩子的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等贡献了很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