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4岁的时候,爸爸准备教他学骑两轮的自行车。木木有些胆小,总是不敢前行。爸爸很快失去了耐心,捡起一根树枝、抽在木木身上,逼他骑行。爸爸简单地以为棍棒下能出成绩,本来就不得要领的木木更加恐惧,最后爸爸气愤满怀,孩子满腹委屈,俩人闷闷不乐地回家了。从此以后木木再也不愿意去学骑自行车,在我的劝说下,木木的爸爸从那以后很少采取这种动手打孩子的教育方式了。”
在军营中,军令如山,言必出,行必果,教官威风凛凛,士兵坚强如刚,祖国的万里河山真真切切地由这样的钢铁城墙般的战士保卫着。现实中有这样一群孩子,在家是娇生惯养的骄子,去到军营经受过洗礼和锤炼,最终都能成为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
于是,有很多家长会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在家里运用这种铁腕,让孩子变得像坚强自律的战士般不畏困苦,学习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而,孩子的心何其柔软,性情何其奔放,不能与已成年的青年相比,真正的战士是用心在服从命令,因为是对国家、对亲人的爱和责任让他如钢铁般坚强,而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威严的号令只是号令,他没有能力去赋予这号令和苛责自愿服从的理由。
如教官般在孩子面前只发号施令,不苟言笑的冷酷,只会让孩子不理解,孩子麻木地遵循的同时,要么学会冷酷,要么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敢光明正大地说出自己的主张,还可能在教官不注意的时候开小差。
父母的冷酷带给孩子的创伤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抚平。孩子本应该得到宽容和爱护,如果父母更多地展示冷酷和严厉,那得到的可能不是坚强的士兵,而是更容易畏缩和放弃的孩子。
孩子的身心都需要呵护、滋养,他们从父母身上学会与社会交融,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社会需要的是懂得用智慧解决困难和满怀爱与信心的一代,父母如果从小就教育孩子这样处理问题,那么孩子长大后便会形成习惯。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也有另一番解释”的传统文化,比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但是又有多少父母至今不肯放弃自己的家长架子,一定要父为子纲,让儿子一定要遵从老子的,为了自己的威严从来不听孩子的建议和主张。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从意识角度来说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中的、与成人不尽相同的一类群体。孩子与成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关系是平等的,只是相处的方式不同于成人。人们即使居住在人潮汹涌的都市,还是会有内心的孤独朋友,犹如寒冬里的阳光,干旱时的雨露。孩子也是一个小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惑孤单更是难免,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信赖的朋友和依靠。
在现代家庭这个小单位中,孩子只有设法和父母更亲密的融合在一起,才不会感觉孤独和无助。如果不能将孩子主动平等地纳入进来,那就是孤立了孩子,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从小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父母也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孩子做朋友。
父母不都是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吗?那就敞开你的胸怀,坦诚地去和孩子做朋友,这样,孩子才会破除心中的防线,敞开心门,向父母传递自己的快乐、诉说自己的忧虑,向父母征询自己的疑问。心心相通,真诚相待,父母才能更了解孩子,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孩子也会感激父母的理解,从而更尊敬父母。父母与孩子做朋友,与中国5000年的礼数或许有些相悖,却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早在心理上改变父为子纲的意识,孩子们就越早能拥有本该属于他们的一片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