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再不起床你就迟到了!”,早上叫不起孩子?你试试换个方式 你为什么还不起床 马上就要迟到了

橙子:妈妈,我要买泡泡器”

妈妈:好的,那我们明天早上去超市买。”

橙子:那我们去买吧。”

妈妈:我是说明天去买:”

你为什么还不起床 马上就要迟到了

你为什么还不起床 马上就要迟到了

橙子:妈妈,你明天给我买泡泡器,可以吗?”

妈妈:好的。”

橙子:那我们去吧。”

妈妈:... ...(满脸黑线)

这是2岁的女儿与妈妈的对话,2岁的孩子对明天”这个抽象的时间概念是模糊的。

你为什么还不起床 马上就要迟到了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人类始终在自我、本我、超我的矛盾中,需求平衡。对于儿童而言,唯乐原则”的本我”占主导地位,逐渐分化发展成支配自我”的现实原则”。所以,对于儿童,昨天是的短暂的,明天是模糊、遥远的,她更关注的是真实的现在。

所以2岁的女儿只想要,现在妈妈满足她的欲望去买泡泡器,她并没有明天”的概念,明天”对她而言就是现在”、当下”。例如婴儿饿了就立马要喝奶,得不到满足就哭,她不会去管现在是什么时间,妈妈是否有空。

不仅是儿童,我们成人对时间也是模糊的。成人是借助物理时钟,有了钟表之后才能精确的管理时间。古人则通过日月星辰的参考,大体判断时间。

你为什么还不起床 马上就要迟到了

我们来理解下面这句话。

宇宙到现在138亿年,人类大约在380万年前出现。

是不是很无感?

试试这句:把宇宙的138亿年的历史,压缩成1年(12个月),人类大约是在12月31日23:46 出现的。

是不是不是清晰多了?

或者这样,把宇宙的138亿年的历史,压缩成1年(12个月),人类大约是在跨年钟声敲响的前几秒才出现的。

是不是更具象,更直观的体会到人类在宇宙里的渺小。

你为什么还不起床 马上就要迟到了

在3至5岁时,儿童仍不能了解时间的流逝及其相关性。儿童对时间的判断通常取决具体情景,即取决于重要的非时间信息或直接经历的生理和情感状态。大约在7岁时才能获得明确的时间知识、时间概念,时间感知的形成,有助于孩子在新遇到的情况下,发展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并运用时间策略。

孩子玩游戏、看电视总是觉得时间不够。每次到了规定时间时,家长跟还说时间到,要停止了,孩子总是回答:在看一会、再玩一会。”类似场景相信家长都非常熟悉。是孩子不懂事?没有时间管理管理能力?还是孩子在耍赖? 其实不是,是因为孩子对家长规定的半小时,1小时没有概念。儿童的自我和本我,遵循的是唯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他沉浸在游戏或者电视里,在还在放松的时候,心理对时间的预期是慢于我们现实的物理时间。所以孩子才会觉得时间还没到。

对于没有形成时间感知的儿童来说,父母对孩子时间上的要求,要尽量让其可量化,或者转化为孩子所能认识的事件、情景。

1、给时间设置参照物

我们平时规定2岁的女儿橙子,每天看半小时小猪佩奇。刚开始也是到时间,关掉电视就是一番哭闹。

后来我们在看动画片之前,就和橙子约定好,每天只能看半小时,最后两集时我们会提醒你。当播到倒数第二集时,我们会告诉橙子,半小时时间马上到了,这集播完下面一集就是最后一集,时间就到了,就要关掉电视。

并且让她回应我们知道了”(让橙子回应我们有两个目的:1、确保橙子听到我们的提醒,2、开口答应过的事情,孩子还是很守承诺的。有时孩子耍赖,只是孩子对一些事情没有概念,并不知道自己承诺什么,也不懂需要履行什么承诺)果然在实行的最后两集提醒孩子后,看电视这事上就很少发生冲突,偶尔看完最后一集,橙子自己起来关电视。

孩子对半小时没有概念,但对最后一集的提醒是很清楚的,有了这个参考,孩子就知道父母规定的时间什么时候到。

2、使用计时器等工具,明确时间终止

我家橙子的口头禅是2分钟”,叫她刷牙她会说:等2分。跟她说:不能陪她玩,爸爸有事情要忙。她会说:在玩2分钟。” 而这2分钟”到底是多久,估计橙子自己也不懂,全凭她心情。

后来我们买了个计时器,鸡蛋造型她也很喜欢。陪她玩一会后,我会告诉她,爸爸现在只能在陪你玩5分钟,我们一起来拧下小闹钟,时间到了让她来告诉我们。果然计时器的叮铃铃声响起,孩子就知道约定的时间到了,没有在缠着我在玩一会。

也许她认为这个可爱的计时器不会骗人吧,计时器以及铃声是孩子感官可以看到、听到的。对于孩子来说,提示是明确的,不再是2分钟”这个她自己也不明白时间。

3、用事件替代时间节点,孩子更容易感知

早上叫孩子起床,相信困扰着不少家长。通常家长都是一声声催促:快点起来,不然就要迟到了。” 快点”这是家长对时间的主观判断,家长把自己的时间感,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当然就不明白,这个快点”到底是多快。(就如你把两只手分别放在,冰水和50℃的温水中,一段时后,抽出两只手同时放在30℃的水中,你说这盆30℃的水,是温的?还是凉的?)

起床时孩子对父母快点”的提醒是忽略的,他只会在你吼叫很急促的时候起来,他明白妈妈吼叫的这么急,说明在不起来真的要迟到了,你的吼叫程度是孩子可以感知的,所以父母的吼叫程度,成为了孩子起床的闹钟。

也许你可以对孩子说:起床了,你现在起床,我们出发前还有讲一个故事的时间。孩子对一个故事的时间是有概念的,而且孩子也许希望听到你早上讲故事。早晨,不再是母子再起床的拉锯战中,以彼此糟糕的心情开始。


一些妈妈会选择宝宝稍微大点后,重新出去上班。刚分开的一段时间,对于已经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的孩子,会有分离焦虑。 妈妈可能会对宝宝说:宝宝乖,妈妈下班就回来陪宝宝。”孩子对下班这个时间是模糊的,他不知道下班是什么时候。

也许你对宝宝说:等宝宝晚上吃饭饭的时候,妈妈就回来的。”吃饭这个事件孩子是有感知的,这样孩子对妈妈何时回来就会有一个预判、有期待。

儿童对时间的感知是模糊的,我们又如何能让孩子有精确的时间管理能力呢?我们家长可以给时间设置参考物,用工具去量化时间,用儿童熟悉的情景去做时间节点。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更加有效的感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