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学会自立。从孩子出生那刻起,亲戚朋友就会鼓励新妈妈不要总是抱着宝宝,不能让他沉迷在妈妈怀里。我们会给宝宝一个有质感的安抚玩具,让他摆脱妈妈的怀抱。
在幼儿园里,老师每天都会鼓励小朋友:宝贝,你自己试一试!”父母每天晚上都能从当天孩子的表现中看到点滴进步,看到他们一天天自立起来。
家长总是好奇:他能照顾好自己吗?”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老师首先会教他们穿衣服。老师鼓励家长不要帮孩子做作业。中学通常实行走班制”,不同的课程安排在不同的教室里上,孩子要学会自己找教室、上课。另外,每天放学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放学以后,每个孩子都会自己回家,耐心等待爸爸妈妈下班。
在其他地方是这样的
在非洲的传统教育中,孩子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学会自立的,这听起来有些矛盾。非洲的妈妈带孩子的时候,会本能地把她的缠腰布给孩子”,但缠腰布不是一件简单的玩具,缠腰布象征着一种默契的连接,是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感纽带,它凝聚着自家人的爱和安全感。从一开始,非洲的孩子走向自立的过程就和法国的孩子不同,他们会借助一件具有安抚功能的小物件”。
在美国,父母们希望尽早尽快地教给孩子认知能力。而在法国,家长们希望首先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独立意识,比如孩子要从小适应集体生活,然后才是学习语言、文字,等等。法式教养方式的优势在于,即使有了孩子,全家人还能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
建议:确实,孩子们需要学会适应环境,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活动,他们从小就希望掌握这方面的自主权。法国家长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很早就让他们自己应对,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凡事都要循序渐进: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做他们的坚强后盾,这样的自立才能带来进步。家长急于求成,无情地催熟”孩子,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就是揠苗助长,反而对孩子无益。牵着孩子的小手走远一点,说说他即将面对的事情都有什么意义,只有这样,他才会真正自立。
文章来源:《好父母教好孩子的200个细节:法国育儿专家宝典》,作者:艾维吉·安提耶,翻译:马慧园,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即使对育儿知识如数家珍,但现实与理论总是背道而驰,自己仍然管不住孩子。
正如前几天群里的聊天一样:
在家里只要话稍微说重点,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犯了错被老师批评,就闹着不想去上学;
玩游戏输了,就耍赖大哭,说着再也不玩了......
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管不得、说不得、骂不得、更是打不得。
其实,孩子的玻璃心并非是天生的,大多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
养成了孩子遇到批评就不高兴,遇到挫折就逃避,承受不了失败,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状。
现在很多家庭,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二胎家庭,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中宝,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
孩子学走路摔了一跤,就表扬说:宝宝真棒,都会走路了;
宝宝刚刚牙牙学语,就大加赞赏:宝宝真聪明,都会说话了;
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却夸奖他:宝宝真棒,都会用手手抓东西了;
......
不管是老人还是父母,对孩子都有求必应,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但家长们过度、不切实际的赞美和表扬,也只会让孩子从小养成喜欢听好话的恶习”。
时间一长,难免让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强烈自我中心感。
习惯了索取和享受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受不了任何现实的打击,一旦遇到失败或者困境,就很容易意志消沉,自尊心受挫。
脆弱敏感的他们甚至会做出殴打父母、轻生自残等极端的行为。
爱孩子、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可孩子总有离开父母的一天。
当孩子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不仅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也亲手为孩子酿了一碗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