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已经结束,几家欢喜几家愁。下午刚开完家长会,想把主要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10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的成绩与父母的参与度成正相关。父母参与的越多,孩子的成绩越好。所谓的参与并不等同于监工”,并不是我每天看着孩子写作业就叫参与。参与应该是你知道孩子最近在学什么?有条件你可以把孩子学过的内容都学一遍,适用于小学阶段,因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你知道孩子在学什么,你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或传授给他更简便的方法;你知道孩子在学什么,你才能及时地为孩子查漏补缺。作为老师,我深刻地清楚:一节课下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家长及时补上漏洞,如果你不补上这个洞会越来越大!
家长和老师都要学会反思。通过这次期中考试,发现了自己教学过程和课后辅导中的一些不足,认识到不足就需要改变方向和策略。
1、以前总听老教师说要把所有课文背下来,我感觉没有必要,可带一二年级明显能感觉到这件事情还是很有必要的,背诵经典范文能为孩子储备语言,就像我们盖房子必须打地基一样,孩子没有语言储备,根本谈不上融会贯通。2、集错。你会发现孩子试卷上的错误之前就错过,为什么改正之后还是错,作为家长应该把孩子的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且不断地复现和强化,只要这样他才不会重复犯错,在不断地做错题的过程中,他会对这一类型的题有更透彻的领悟。3、做笔记。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方法,因为孩子会自己在课堂上寻找重点,无意中也延长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不要忽略细节。每次考试完,总有些孩子是因为标点符号或错别字扣了分,这其实跟平时的作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孩子平时的造句经常不加标点符号,所以考试时已成习惯肯定也不会加。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是否能成功,但我们可以把失败的几率降到最低。一年级学了拼音,二年级是不是就不用管了?恰恰相反。你使用它的时候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时候才更需要巩固。
预习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除了之前的预习要求,还要在今后的预习中圈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并且试着口头解释,为高年级的阅读做准备。还要在读完课文后思考课后题,可以口头完成,带着这样的预习成果才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
辅导家庭作业是让家长非常头疼的一件事。点明自己的要求,书写一定要认真;每一项作业都规定时间,这个时间要稍稍宽裕,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他才会有信心在接下来的作业中越来越快;学会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然后家长检查,双保险;当日错当日改,发下作业后先改错,养成改错的习惯。
都说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习惯?怎样养成?其实都在这点滴里。希望我作为老师,作为家长的一点经验能帮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