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学校一套,家里一套: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两面性”?

行为只是表象,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原因,只有找到这个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前几天去幼儿园接可可放学时,顺便向班主任老师了解了一下可可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表示可可在幼儿园表现特别棒,听话、独立、易相处,还经常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颇有领队范儿。我听了一度怀疑老师是为了让我安心而在刻意放大孩子的优点,毕竟可可在家里还是衣服鞋子到处放,吃饭要喂、睡觉要陪、什么都要和妹妹抢,还动不动就哭鼻子的主啊。

我把自己的疑虑告诉了邻居宝妈,她家儿子和可可一个班,经常一起玩儿。她告诉我老师并没有安慰我,因为班主任对她儿子的反馈是在学校里调皮又闹腾,常常扰乱老师的安排,她已经被老师私底下艾特过好几次了。但儿子在家明明很乖,并没有这些臭毛病啊。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完全表现出两个样子呢?要么是像可可这种在幼儿园懂事,在家表现差劲的,要么是像邻居孩子这种在家乖巧,在学校各种捣蛋的。而通过与宝妈们交流,我才发现这种家里一套学校一套的两面性孩子真的有很多,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到底要不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通过积极与老师沟通和查阅诸多育儿书籍包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这一现象我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1. 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原因

01 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环境不同

入了园的孩子家长都知道,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有秩序、有要求的,有着强大的约束力,而且老师人数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也不会像家长那样时刻关注着一个孩子。孩子自身的安全感降低后,出于自尊和自我保护,他们就会遵守规则,服从集体安排,并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和积极鼓励下,按照常规要求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按时睡觉、起床,自己洗手、大小便,自己穿鞋换衣服等等。另外,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也很重要,每个孩子都想获得老师的表扬,而老师对某个孩子的表扬又会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而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本身没有标杆的对比,再加上有些父母教养、教育方式的不当,使孩子在家时任性霸道、撒娇胡闹,妥妥的混世小魔王。相反,有的孩子由于内向,不擅长交际,集体面前不敢讲话,但在家里却能和父母毫无顾忌地有说有笑,判若两人,这其实都和孩子的生活环境有关。

02 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方式不同:父母没有和老师保持一致的教育

孩子如果在学校很乖,遵守纪律又独立,回到家就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动不动就无理取闹的祖宗,那说明父母没有延续在学校老师的教育理念,没有时刻和老师保持一致的教育模式,导致孩子本能见缝插针、趋利避害地选择在家放飞自我。

孩子其实是最聪明的,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且喜欢模仿。他们会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师十分了解孩子的这个特性,所以他们在要求孩子做之前一定是保证自己能做到,为孩子树立非常好的榜样作用,且规则一旦设定,就不会轻易妥协,保证所有人都依照规则行事。

而在家里,家长一方面觉得孩子应该独立自理,为其制定了很多规则,一方面又觉得让孩子独立做事情太浪费时间,还常常制造出很多麻烦,所以包办代替的比较多,不能做到像老师那样坚决、持久的坚持下去,导致聪明又狡猾的孩子们钻了教育的空子。

这个错误我就犯过,或者说正在犯。我家可可上幼儿园时在学校表现的很棒,很独立,因为老师会要求她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吃饭不光要自己吃还要实行光盘行动,要自己叠衣服和被褥,自己上厕所,但她一回家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吃饭要喂不说,还要边看动画片边吃,青菜水果一律不沾,专挑爱吃的肉吃上几口,每次都能剩下半碗饭;衣服鞋子到处丢,睡觉要哄要陪,一刻都离不开人。叹气之余我也反思了一下,这不完全是孩子的错,是因为我们觉得她吃饭太墨迹了,不如喂的快,又嫌她吃饭挑食又话多,想让动画片吸引一下注意力,好多塞几口饭菜给她;衣服被褥要叠好久,不如我们自己来。久而久之,她就识别出我们的态度和老师的态度的不同,然后看菜吃饭了。

不得不说,孩子在家是祖宗,在学校是小乖乖的现象太普遍了,从事专业教育的老师一眼便也能看出端倪,对这种情况也相当的了解,所以基本都会在开学家长会上重点要求家长务必要与老师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不然老师教的再用心,一回家就被打回了原形,孩子的进步会非常慢的。

03 家长太专制或过分严厉等

虽然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家里横,在学校乖,但也不排除有部分孩子出现相反的行为,在家里温顺,在学校调皮捣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家长就要反思一下在家庭教育中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是否在家对待孩子太过于严厉、奉行的是棍棒教育,以至于孩子在家过于压抑,迫于威慑不敢表现出真实状态,只能选择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释放自己?

又或者家长总是给孩子灌输我为了你多么辛苦,你必须要怎样做才对得起我的理念,让被情感绑架的孩子出于好心或者无奈在父母面前不得不假装很懂事来宽慰父母,而只能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做回原来的自己。

威慑也好,情感绑架也好,都是把孩子推向了远方,让他们不愿向我们展示真实的自己,十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搭建。

04 集体的诱导作用

还有一种情况,学校里都是同龄玩心重的孩子聚在一起,也不排除是否是有别的玩的投机的同学带头捣蛋,孩子觉得好玩儿变跟着一起起哄,这样他们才会有一种融入集体的感觉。

所谓事出必有因,我们已经知道孩子产生两面性”的原因,那孩子的两面性”到底要不要重视起来?又该如何破解两面性”问题呢?

2. 孩子的两面性”,需要重视吗?

前段时间大热的电影《少年的你》中的校园霸凌者魏莱,成绩优异,在父母严重是优秀的乖乖女,而在同学眼中却是十恶不赦的恶魔,逼同学跳楼,剪同学头发、拍裸照,坏事做尽,最终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几年前,央视报道了一个偏远山村担任班长职务的孩子,利用自己的权力欺负同学,导致学校的一名孩子受重伤住院。同时,还报道了多起此类事件。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当记者前往施暴者孩子家庭进行采访时,家长们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家里从来不这样,若不是看到网络上的施暴视频,他们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无数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孩子的两面性必须被重视,他们的内心必须被看见,否则,就会错过最佳引导纠正的时机。

3. 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这种两面性”?

可可上幼儿园之前十分黏人,自理能力也不是很好,我一度很担心她适应不了幼儿园生活,尤其是怕她哭闹。因此会很频繁地向幼儿园老师询问她在幼儿园的情况。意外的是,老师给可可的评价是:孩子很开朗,自理能力也很棒。所以,家长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平时细心观察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情况。当发现孩子出现两面性”时,也不要紧张,更不要强制要求孩子做到在家里和在学校完全相同,并及时采取一些措施来温和地修复这个问题。

01 和孩子沟通

沟通是发现问题,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当发现孩子出现两面性”时,家长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观察孩子当下的状态,倾听孩子的诉求,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倾听的个体,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02尊重孩子

面对孩子的行为,家长要富有同理心予以理解,并适时加以引导,不要一味的批评孩子,也不能过度地绑架孩子,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自由,让孩子保持对于家长的信赖。当家长长期否定孩子的行为,孩子会产生反叛心理,家长越不让干什么,孩子就偏要做什么。这样会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03保持彼此的信任感

孩子基于对于母亲的信赖,才会产生在妈妈面前一个样子,在别人面前一个样子的行为。这是孩子对于妈妈的信赖,做妈妈的要学会维护这份信赖。要不断的告诉孩子,你也相信孩子做的事情,让孩子更加相信这份信赖。同时,还可以通过亲子游戏、讲故事、外出集体活动等形式,在实践中增强亲子关系。

总之,面对孩子的两面性”,我们不必过度紧张,应积极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不是以威信镇压,也不是情感绑架,而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进行,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当前的想法。只有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出改善。毕竟行为只是表象,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原因,只有找到这个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让孩子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教有所成,做真实的、快乐的自己,而不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

愿每个孩子都能做真实的、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