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上班、带娃和写作:不设限,才是人生的意义

豆瓣读书里有本名叫《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我无意消遣女文青,也没读过这本书,只是单纯觉得这书名有一点黑色幽默。

一个孩子的降生,的确能让每一位妈妈完全开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做一个女超人。如果说,敢于生孩子的女性都是勇士,那我应该属于勇猛了,因为我让女超人又增添了新的任务。

宝宝出生满四个月后,我就回到了工作岗位,白天在公司带项目赶进度,下班回家照顾宝宝。先生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老人们身体都不是很好,每天晚上七点之后,就只剩我一个人应对宝宝的各种状况,经常毫无计划,也一团乱麻。

每到夜深人静躺在床上,回想这一天自己有没有变得更好,答案经常是否定的。前苏联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说:

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怎样生活,宝宝就学习怎样生活,你把时间花在哪些地方,宝宝就会把时间花在哪里。如果我一直这样毫无计划地生活下去,宝宝就会跟我一样把时间白白浪费掉。

与此同时,马卡连柯的另一句经典语录也震撼了我: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不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在职妈妈,都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宝宝,所承担的生活的辛劳也比别人更多,但这并不是我们失去自我生活的理由。

为宝宝付出一切,并不是妈妈人生的全部含义,这样的自我牺牲也并不代表伟大,而是为自己的人生设下了一道屏障,阻拦自己变得更好。

因此我决定,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实现自我增值和改变!哪怕每天只有短短的半小时,也要忘记自己是一位妈妈,为自己而活。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弘丹老师【30天读书写作变现训练营】的招募贴。

都说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但过去读完一本书,没过几天就忘了,读了等于白读。于是这一次我意识到,需要提升自己的阅读技能,用输出倒逼自己输入。

所以当我看到课程介绍,既包含阅读方法训练,又包含写作训练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有写作变现作为二重动力支持,这一次一定能有效果。

但我同时也犹豫了,密集的课程和作业要求,令每日手忙脚乱的我有些望而却步。

恰好此时,《顺义妈妈对不起,海淀家长又扳回一局》火遍全网,文中提到:

当别人家的娃还只懂得疯跑傻玩儿的时候,人家的孩子已经把高校顶尖实验室当游乐场了。

这篇推文加强了我参加课程的决心,在宝宝学会开口问问题之前,我要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既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后还能教育宝宝,一举两得。

而且,训练营期间,老师会把大作业拆分成小作业,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小打卡,把目标一点点拆分,也增强了我完成课程的信心。因为

我相信,一群人一定比我一个人走的更远,更扎实。

虽然一开始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课程大量任务涌来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喘不过气。特别是,我同时还申请了训练营提供的头条情感学院的福利课程。

这相当于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要完成两门课的课程和作业,这在过去简直是不敢想!

但令我意外地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不仅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和作业,提交的拆书稿作业还获得了优秀作业”的称号。

回首这一个月的时间,能够在上班、带娃、写作这三者之间实现无缝切换,得益于以下三点经验:

1、好的工具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法宝

在同样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相较于之前,这一个月我完成了许多任务,主要得益于找到了一款比较得心应手的写作工具。通过不同终端的同步,让我实现了在地铁、排队、休息的时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各项作业。

因为每天有一个小时哺乳假,所以早上安排好宝宝我便提着ipad和键盘去公司附近的咖啡厅,阅读写作一个小时。

通常这一个小时,我只能完成大纲和部分正文内容的写作,剩下的内容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一点点填写。

好在已经有了大纲,有些内容写起来并不费力,但有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还是需要安静的坐在书桌前专注地思考。

一般我都是选择晚上宝宝入睡之后,再写上一个小时,并且利用这段时间,通篇修改文章,以确保通顺连贯。

在课程中,弘丹老师还推荐了语音输入的方式来节省记录的时间,虽然这次课程阶段我还没有利用起来,但我计划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毕竟,好的工具真的能节省太多时间。

2、输出与输入交互

只有真到了要动笔写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欠缺的太多。

自己写出来的话语非常苍白,一方面是缺少成熟的理论观点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也缺少鲜活的实例来阐释。

在训练营期间,每一位学员需要交一篇拆书稿样稿和一篇听书稿试写稿,各3000字的稿件,因为平台要求,书稿中尽量不使用原书的案例,这就要求我在短时间内查询大量相关的素材。

为此我又快读阅读了作者的其他两本书和大量与书籍主题相关的内容,建立了一个素材库,分门别类地将需要用到的素材装进去,并且计划,以后随时发现合适的素材,就储存进去,建成素材图书馆。

令我意外地是,查询素材的过程,反而让我对原书产生了更深层次地理解。原本我是写好了大纲概要,再查找素材,最后再成文的。但是对作者其他书籍的主题阅读,又让我产生了新的思路,最终对大纲进行了修改,效果比第一版要好很多。

所以,写作和阅读,不仅是输出倒逼输入的关系,还包含输入促进输出这种交互的影响。

3、先完成再完美

训练营通过小打卡将写作任务进行拆分,即便如此,在一个月中完成两门课的内容还是非常有难度的。特别是头条情感训练营经常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布5条微头条、问答或者文章。

为了保障质量,追求完美经常成为阻碍我完成作业的障碍。

但后来我忽然意识到,怎么样才算完美呢?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一味地在最初追求完美,很有可能就无法坚持到课程的最后。

就像这次训练营,小打卡作为一项非必须完成的项目,从一开始的近两百人参与,到最后每天可能只剩几十人还在坚持,没有坚持下来的同学并非是写不下去了,也许只是因为每日总想着完美作业,导致压力太大,完成不了每日作业而放弃了打卡。

先完成再完美,就同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道理,有了完成才有完美。特别是写作,文章的重点在于传达的观点和情绪,先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再进行文字的润色,才能更好地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否则一直专注于磨”某一部分的文字,到最后磨完的文字也是孤立的。

时间一眨眼就到九月,当我提交了最后一周的作业后,内心被填的满满的。

这一个月,虽然每一天的时间都被占满,但这种紧凑的生活节奏,让我觉得充实,我无比感谢八月初,那个狠下心加砝码的自己。

通过参加这次训练营,我不仅完成了之前自己设定的目标,每天划出一点时间实现自我增值,还有许多令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1、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因为训练营是以阅读为主题的,因此必须选择一本书进行专项阅读,我选择了《原生家庭》这本书。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认真学习这本书,帮助解决先生和婆婆之间的矛盾,让他们母子的亲子关系,不再那么紧张。

但没想到,我还没来得及帮助他们母子,却先解决了我和自己母亲之间的矛盾。我一直责怪母亲太过唠叨粘人,每日总想和家人不停地说话聊天,也因此经常为此吵架。

但是通过这次训练营拆解《原生家庭》这本书,我忽然理解了母亲行为的缘由,这完全是因为外公外婆在母亲小的时候,对她缺乏关爱造成的,这并不是母亲错,她只是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注而已。

因此,我为和母亲吵架感到羞愧,也勇敢地向她表达,我爱她在乎她,她并不需要通过无时无刻的沟通来获得我的关爱。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人生中的很多安排,并不需要太刻意,时机到了,自然迎刃而解。

2、资源是为懂得规则的人准备的

一个月同时参加两个课程,都是关于在平台发文,都有非常密集的作业安排,每天都有大量的课程信息要消化。

只有认真分析课程的要求,才能在准确的时间提交符合要求的作业,获得相应的福利,否则,不按照课程规则行事,作业等于白做,最终也无法享受到课程所带来的福利,相当于浪费时间。

同时,老师在课程中也不停地强调,要依据平台的要求来发文,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过去我也写一些文字,但都仅限于自己的碎碎念,并没有特定的用处和含义,也没有思考过特定的读者想要获得什么,自然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但是当我想要利用平台实现观点的传播或激起读者共鸣的时候,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到底读者需要什么。

只有我懂得了这些规则,我才能获得读者的关注。

3、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潜力

整个八月,除了工作和带娃,我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写作这件事情上,能够顺利完成作业,并且是两个课程的作业,可以算得上我2019年里程碑式的成就了。原来当一个人专注的时候,将会发挥无限的潜力。

回想起之前的日子,我浪费的那些时间,真的觉得太可惜了。有时候,自己感动了自己,对自己降低了要求,最后得到的只有逝去的时间。但是,逼自己一把,也许不用太多,就可以获得不一样的人生。

就像成为在职妈妈,并不是我们人生的终点,更不是人生的天花板,只有突破标签身份的思维,才能找到我们自己的人生路,不设限,才是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