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老实”并不会让孩子吃亏,真正让孩子碰壁的,往往是这4个原因

前阵子,有个妈妈带12岁的女儿小文来咨询一个问题:

为什么性格内向、乖巧,为人老实,成绩不差,长相中等偏上的女儿,非常不讨老师喜欢?

妈妈说:小文各方面虽不拔尖,但也不算很差,为什么无论校内老师,还是校外辅导班老师,都不喜欢女儿呢?

我问:关于不喜欢”,有没有具体事例?

妈妈情绪有点激动地说:小文受欺负,找老师告状,老师从来不管,还嫌她烦,但班里其他孩子去告状,老师就会处理。

还有,老师从来没有耐心听小文讲一句完整的话,总是打断她,然后又说她话也说不清楚”。”

妈妈说现在小文很自卑,不爱说话,遇事很退缩,宅,有厌学情绪。

我仔细打量小文,她基本不和人眼神对视,包括妈妈,

说话声音很轻,我和她相隔1米多点,却听不清她说什么,需要坐她旁边妈妈充当翻译。

容貌上,小文绝对算美女,五官、脸型、体型,都属于百里挑一。

这么个腼腆、害羞、美丽、瘦弱的女孩,照理应该让人忍不住想呵护,可为何事实并非如此呢?

小文妈妈说:我们也明白,所有老师都不喜欢她,或许问题不在老师,而在孩子身上,所以,我想带她来看看,是什么问题导致的?”

我提出和小文单独谈谈,

妈妈离开后,小文很紧张,

在引导、鼓励了很久之后,才断断续续说了一些:

老师、同学经常说她脏”,不爱干净”

她承认自己不爱洗澡、不爱刷牙,可能因此有异味。

长期接触她的大人,都不喜欢她

不单是老师,生活中亲戚、邻居等,都不喜欢她。

关于后一条,我曾问小文:你喜欢什么样的人?

她说:有耐心,对我好的。

我问:你身边谁是符合这条件的?

她想了很久,然后说:没有。

停顿了下,又补充道:其他人没有,爸爸妈妈还可以。

在和小文对话中,我不断观察她,结合她和她母亲提供的内容,

我发现小文在与人交流中,确实有些问题:

1,邋遢的习惯卫生习惯差

几乎不刷牙;冬天时2个多月洗次澡;夏天3天左右洗一次,

肉眼可见,脖子、手肘、小腿有垢。

在养成好习惯的问题上,言传身教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监督。

孩子小时候,父母将好习惯告知、培养、监督,

持续一段时间后,孩子自然就养成好习惯了。

作业脏乱

生活中卫生习惯差,反应到作业上,自然就变成随意涂改、字迹潦草、格式马虎等。

小文也知道同学的作业本都比她的整洁、漂亮,

但已经12岁的她,对此表示:自己真的做不到。

其实有什么做不到的,还是愿不愿意约束自己的问题。

改变一个固有的习惯,比形成一个新习惯,要难多了,

所以,在改变之初,需要父母花时间监督,给孩子适度的压力,推他们一把,帮助他们把新习惯坚持下去。

2,缺乏整理意识对乱”和干净”的理解偏差

小文家里很乱,父母认为,只要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就不算乱,而是另一种有序”。

这导致了,小文对乱”和干净”的理解偏差。

有次,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提供在家朗读课文的视频,

结果小文拿出的视频,在班里一放,被同学嘲笑了好多天,

原来小文在视频里是坐地上朗读的,背后则是堆满东西的沙发、茶几、椅子等等。

这件事让小文很不开心,她认为同学们都看不起她。

如果小文能意识到这是乱”的,相信整理后再拍视频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书和本子都是皱巴巴的

缺乏整理的坏习惯,还让小文的书包、笔盒、书桌永远都是乱哄哄的。

虽然她总能在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本子和书,

但因为乱,拿出来的纸质材料都是卷边的,看上去又脏又破。

有几次,老师甚至致电家长,请他们给孩子买套新的教材,因为实在是太脏了。

家长呢,买了新的了事,并没有重视孩子的这个问题。

着装不加整理就出门

缺乏整理还体现在衣着上,

裤腿短一截,袜子一高一低,衣服宽大不合体,质地陈旧…

小文妈妈说:家里是不允许谈论美丑的,因为小文爸爸认为打扮”就是攀比,就是没出息。

其实孩子的着装不需要特别时髦、新款,只要保持整洁、合体就行,

这也是一种自尊、自爱的表现。

3,不敢说观点,总是在解释

与小文对话,能明显感到她的不自信,总在偷瞄对方,看对方脸色小心翼翼地说话。

这导致了她说话特别慢。

同时对开放式问题,如:为什么”、详细说说”,显得很无措,要思考很久才能回答。

此外,她没法直接说观点,而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从头把事情描述一下。

有次,班里的投影仪坏了,

老师问投影仪怎么坏了?上节课还好好的。”

最后老师锁定两个学生,一个是小文,另一个是个男生。

男生回答:不知道,课间休息时我去上厕所了。”

小文的回答则是:因为我上节英语课,课文背诵没过关,所以,英语老师让我课间休息去她办公室,找她补背一遍课文。我一下课就去英文老师办公室了,因为还是背的不好,所以,背了三遍,直到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才放我回来。”

无谓的冗长解释,让小文显得答非所问、心虚,以及非常懦弱。

为什么小文会用这种方式回答问题呢?

因为她想到了后面的后面的后面,

简单说,就是她想太多了。

小文告诉我,如果她说观点,会不会让人觉得太敷衍,会不会不满意,会不会让她解释清楚”……

想太多的结果,就是回答速度慢,以及答非所问。

这点在成年人中也经常会发生,

越在乎,越答错,

其实只要放松心态,紧扣问题,给出最直接的答案,就可以了。

网络图

4,父母对老师的成见

在小文这个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母亲认为:老师们对小文不好。而小文的感受是:所有人都对自己不好。

由此可见,父母对老师是有点成见的。

这种观点在日常交流中,会潜移默化传导给孩子,

外向、强势的孩子,或许因此对老师会有敌意;而内向、胆小如小文这样的孩子,则会更怕老师,更恐惧被针对”。

这也是导致她退缩的原因之一。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达,或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老师的不满。

心理学有个实验:走道里,两陌生人相遇,甲先冲乙微笑,乙大概有50%的概率会回一个笑脸,但也有可能不回。

第二次,甲乙相遇,乙有83%的概率会主动向甲微笑。

如果前两次,甲都向乙微笑,那么第三次甲乙遇到,97%的乙会主动微笑点头打招呼。

这说明,当你向别人持续释放善意、欣赏,回报率几乎是百分百的。

孩子在学校里也是如此,

家长要引导、鼓励孩子,多看到老师辛苦、知识丰富、真诚的那一面,

让孩子从心底里认可、尊敬老师,

竖立这样的想法,最终保护的是自己孩子。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别做老实人,容易吃亏,

但其实老实并不会让孩子吃亏,

真正让孩子碰壁的是自身的不良习惯、表达上的不恰当、以及对社会的敌意,

而所有这些,趁孩子还较小,父母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地帮孩子调整好。

—End—

·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处处有心】,每日都有微头条,或长文章更新~

作者简介:

处处有心

儿童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营养师,教师,EAP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育儿类原创文章获奖作者。

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