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斤斤计较主要和孩子本身的性格有关,但是看在家长的眼里就会比较担心,怕孩子今后会成为一个很小气或者是心胸不宽大的人。
比如有的孩子就表现为非常自私,他可以拿别人的玩具玩,但是别人拿他的就不行。
其实换个方面想,孩子这样的性格也并非全部都是坏处,因为这样类型的孩子往往比较认真,说得再好一点就是很执着,而且他对自己的财务比较上心,未来可以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个人也不会在财务方面出现问题。
但是从社会化方面的角度来说,孩子可能做得就不是很好了,如果凡事都很计较,和别人相处起来就会有很多问题,谁都喜欢和宽宏大度的人在一起交流,你不愿意分享自然别人也不会和你分享。
什么时候教导孩子分享比较合适呢?其实孩子在太小的时候是没有分享概念的,家长可以靠孩子知不知道你的”我的”来判别和区分。
只有当孩子有了我”的物权意识之后,才能教导他们分享,一般在孩子2-3岁的时候。
在此之前孩子没有所有权的概念,如果孩子不懂得我的东西”就先不要着急教孩子分享。这个没有年龄的硬性规定,也不是到几岁就要必须有的基本能力,而是需要根据孩子成长的情况来发展出来的品德。
在教导的过程中有两个误区需要家长明白:1. 不要伤害孩子最初的分享意愿孩子在起初都是有自发的分享行为的,这是值得保护的。
比如说在很小的时候,孩子会用小手摇着手里的食物想要塞给父母,家长即使不想吃,也要做出很欢迎开心的样子将食物先接过来。
然后给孩子一个鼓励和微笑,这个时候就能够加强孩子分享的行为,即使他们不懂得这样做叫做分享,在潜意识中也会烙下行为模式的印记,知道了分享能让别人开心,自己也开心。
2. 强硬让孩子分享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有好品格,就用很强硬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学习分享,甚至会因为好面子而在别人面前强行把孩子手里的东西抢过来给别人。
或者孩子在做不到的时候就随意给他们贴上小气的标签,在教导孩子任何行为的时候,尊重他们的意愿是前提。
尤其是当孩子有了物权意识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尊重他这个人,包括孩子拥有和支配物品的权利。
当孩子出现了自私小气的行为之后,家长要怎么做呢?1.家长先反思自己孩子出现计较的行为,虽然和性格有关,但家长首先还是要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在幼年事情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行为的模仿和投射。
凡事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孩子不会从无中生有的产生一些品质,一定是看过或者听过别人之后自己逐渐受到影响,而年纪小的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里人。
如果父母或者是经常和孩子相处的长辈中有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计较和自私的话,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占便宜,得理不饶人,斤斤计较,自私等等品质都会影响孩子看事情的角度和行为,很有可能家长做出来这种行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问题,等到孩子做出来的时候才察觉出来。
因此家长首先要检查一下自我形象还有周围大人们的行为,如果有就最好先从自己做起,纠正过来,用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孩子,这是需要时间过程的,但远比单纯的说教或者是简单粗暴的纠正来的更有效。
2. 与孩子一起重演”当时的情景在与孩子一起经历事情的时候,家长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来教导孩子要怎么做。很多自私的孩子是因为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重,他们用自私来保护自己。
如果家长给与孩子足够多的安全感,陪伴在他们身边经历挫折的话,孩子就会明白自私是不会让情况变得更好的。
当孩子在外面表现的自私的时候,家长先不要急着当面否定或者教育孩子,因为这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他们可能不会改反而更加敌视父母。
等到回家之后,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家长再和孩子沟通,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遍,然后告诉孩子虽然那样做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做人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只以自己为优先。
可以和孩子角色扮演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让孩子扮演当时的小朋友,体会一下他的心情,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换位思考,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做法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一般来说这种方式适用于已经可以和家长顺利沟通,逻辑思维已经比较清晰的孩子,他们明白道理也已经能够无通过思考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单一重复比较刻板的价值观,其实在说教的时候需要家长使用一些比较新鲜的词汇或者观点,这样才能显得不单调。
教导孩子需要技巧,不只是重复,如果家长自己不会说,可以采用一些工具来辅助,比如说阅读。
这样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有多元化的信息输入,让孩子多看一些教育类型的动画片,读书,漫画,小故事等等。
毕竟家长的说辞还有例子都是有限的,如果培养了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他们自己就可以从海量无限的书籍种得到更加丰富完善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多看优秀的电影电视,与优秀的人在一起,都能够敞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成为豁达开朗的人。
孩子见识的多了,自然就能够修正平常一些微小的错误行为,不要小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为,如果小时候没有注意到,长大了可能就会变成很顽固的执念,想改也改不掉了。
孩子读书越多他们吸收的多元化知识也就越多,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良好的品质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种子。
他们就会明白自私和计较将来都对人有不好的影响,思维开拓的孩子很少有自私的,就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拥有长远的眼光。
4. 家长要宽宏大量,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家庭是对孩子个性形成影响最大的一个原因,如果家长总是过多计较或者满腹怨气的话,孩子自然也不会大方。
家长要建立起来与孩子亲密关系,一个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越强,他们就越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而且也更愿意与父母分享。
家长本身有宽宏大量的品格并且与孩子建立起了很好的亲密关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会更愿意分享。
5. 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及时对孩子分享的行为鼓励,是能够让孩子从分享的行为中获得快乐和自信的,这一点很重要,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只要能够得到好处,大脑就会强化行为。
而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鼓励就是父母的表扬,除了分享有型的物品之外,还可以分享无形的物品,情感,快乐,知识,感受都能够拿出来分享。
6.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有的东西在家长眼中看来可能不值钱,但是在孩子的眼中是很宝贵的,家长不要不顾孩子的意愿随便处理他们的东西,这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所有权不确定,导致需要靠自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把玩具拿出来给别人玩,不分享是孩子的权利,分享是孩子的美德。
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在家里如果孩子对物品所有权有足够的安全感,到了外面他们才愿意放手将东西分享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