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粗心大意,气得老师牙疼,家长善用心理强化帮孩子改正坏习惯

老师被誉为园丁,为培养祖国未来的花朵而辛勤劳动着,但不得不说,有时候园丁们也会被长歪了的花朵给闹得心绪不宁,尤其是语文老师。

孩子们总是能把自己的机智,在语文试卷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语文老师气得牙疼。

孩子粗心大意,气得老师牙疼,家长善用心理强化帮孩子改正坏习惯

这不,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我的老师》,可当孩子念出来后,仅仅是第一句,就让老师脸都黑了。

兴许是要让孩子们参加作文比赛,老师打算检验一下几个参赛同学的作文再进行提交,把几名同学都叫到了办公室,让孩子逐一念一念自己的作文,也好让其他老师也参详一下。

只见第一位孩子很认真地读了起来,这一开口,就让大家哭笑不得:

我的老师长着一张爪子脸...”

粗心大意

什么脸?!!!”老师听到孩子对自己的描述,不由得声音都提高了几度。

可当事人就没那么愉快了,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解释到那是瓜子脸,少了一笔”

这可真是一个错别字毁了老师对自己的大好印象啊!旁边的同学们都笑了起来,估摸着心里在想:我的天啊,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说出了同学们的心里话啊!”

家长

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完全是孩子自己不认真检查所致的,偶尔的错别字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完全是写完后检查就可以避免的事情。

对于孩子的粗心大意这种坏习惯,往往会让家长们束手无策,其实粗心大意是源自于心理强化,尤其是通过粗心孩子能从中获益的时候,这种心理强化的痕迹就会越来越深。

孩子会从粗心中得到什么好处呢?假效率:粗心就不用讲究细节或不用反复检查,因此做事情就快;侥幸:这是由他人的粗心所带来的好处,例如上面这位孩子,如果老师不让他当面念,在检查作文的时候同样把爪”字给忽略了,那么孩子同样能从中体会到来自粗心的快乐;

每一次坏习惯的成果,都会使孩子受益,而受益的事情就让孩子想要重复去做,这就是粗心为什么难以纠正的原因。那么,对于孩子的粗心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坏习惯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纠正粗心大意的坏习惯

粗心大意并不是不可逆转的事情,在这里给家长们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家长提供新的解决方向:

灵活运用心理强化:奖罚并用

粗心的形成源于心理强化,那么改变习惯也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针对粗心大意这个坏习惯,就必须惩罚和奖励双管齐下,惩罚是让孩子形成不再粗心的心理强化,而奖励是让孩子形成细心的心理强化。

让规则惩罚孩子,而不是家长惩罚孩子

来自家长的惩罚是会让一些孩子受到震慑的,但是却换不来孩子的真心悔改。所以,我们所说的惩罚是规则惩罚。

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规则,例如出现粗心大意的时候,孩子将得到什么惩罚,甚至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惩罚规则。

当孩子再因粗心大意犯错时,父母不要去批评和惩罚,让孩子按自己定下的规矩受罚就行。让孩子从头到尾参与管理自己的过程,是为了加深他的心理强化。

粗心

淡化孩子的粗心,强调孩子的细心

规则惩罚是为了破坏粗心所带来的心理强化回路,有句话是破而后立”,为孩子建立新的正向的心理强化同样重要。

形成好的心理强化,首先父母要淡化孩子的粗心,当粗心大意再次出现时,家长不要过多指责孩子(指责意味着对粗心的再次心理强化),而只是一笔带过的提醒即可。

其次,强化孩子的细心,即在他做到细心,甚至只是不粗心的时候,给予孩子正面的强调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不粗心的快乐。

例如,昨天的作业写错了三个瓜”字,但今天只写错了一个,这就是进步,就需要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

这其实利用的是一种求证心理——先给他一个他很细心”的结果,然后让他自己去证明自己就是细心的”,在证明的过程中,他就养成了细心的习惯。

心理强化

这两点其实就是把惩罚与奖励,结合起来运用,因为惩罚与奖励就是形成心理强化的手段,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使用这两种方法,相信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