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
中国的家长是最令人惊讶的家长,为了子女的教育不惜花费重金。同时他们也是让人担忧的家长,因为他们大多不会自主学习系统学习家庭教育。
我认识一位牛人,也就是《一位走川藏线的女教师把儿子陪进了北大,把女儿陪成了学霸》中的主人公刘胜利老师,她曾说过:很多人让所谓的专业机构剥夺了自己做父母的权利。且不管这些机构是否打着高大上旗号,是否名副其实,孩子翻个身打个滚要送到早教中心,教孩子做个饭要去专业的西点教室,今天作文、明天英语…有的家长连和自己的孩子正常相处的时间都没有了,把孩子和钱都交给了别人,认为花钱才能让孩子会受到好的陪伴和教育,其实是自己放弃了真实的家庭生活给予孩子的教育,无异于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她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她也并非和补习针锋相对。她只是强调家长学习孩子学习,家长改变孩子改变。她强调家长把能量放在自我成长,是对孩子最大的祝福。
作为父母,不是你付出的多,唠叨的多,就能够得到孩子更多的尊重。能够教育出更好的孩子,更在于你不断地提升自已。让孩子们看到一个优秀的父母。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说:家庭教育在于示范和引导。和孩子相处,您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闭上您的嘴,抬起您的腿,走您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要想孩子成为学霸,先让孩子学爸学妈。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一说就听,一听就做,一做就做到。如果是这样,养孩子也太简单了,还要教育做啥?养孩子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而不是蛮力。当孩子没有做好或者没有做到的时候,发脾气不是标配,那只是因为你没有办法,办法需要学习。
昨天我找到我们市亲子促进会的杨红英会长,向她倾吐了我心中埋藏多年的梦想:本市能够筹办一所家长培训学校。教家长学会情绪管理,教家长处理好两性关系,教家长改善亲子关系,教家长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教家长可持续学习与发展。
但杨会长的话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她说市文化馆、市妇联有很多公益课,家长都不来听。筹办家长培训学校,他们能坚持打卡学习吗?
听说杨会长做亲子促进会的工作已经多年,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她说重视教育的家长即便花重金他们也愿意来学习。而不重视教育的家长,以及那些还挣扎在谋生道路上的家长,即便给他开设的是公益课,他们也没心情来学习。
我相信杨会长说的是实情,我也知道仅凭个人改变不了大环境大气候,但我想:当我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我首先要改变的是我自己。我身为班主任,我的力量可以辐射到我的家长。我为什么不小范围的试水呢?
最近在读一本书《张勇的谜》,它揭开了火锅王牌海底捞的成功之谜。海底捞成为了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餐饮业领导者,网民甚至发出了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海底捞”的赞语。海底捞之所以成为大众餐饮品牌神话,关键在于他们的变态服务”。张勇认为:人才是海底捞的基石。松下幸之助也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口号:在出产品之前出人才。
海底捞的员工在成为店里的一份子之前,基本上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张勇认为,有效培训的秘诀在于激励。只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员工只了解事情的一部分,如果他们知道为什么要按规定的方式去做,他们就能更好地被激励起来。张勇认为每个人都是管理者,他把员工视为企业的合作伙伴。
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员工与服务。一群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来到城市却做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服务,海底捞的很多创意都来自于一线员工。
海底捞总部的办公墙上挂着红黄蓝三色的创意统计版,记录者海底捞每个月的创意信息。为了增强员工的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海底捞会用员工的名字来命名相应的创意,包丹袋”就是其中之一。
一名叫包丹的员工发现,在用餐过程中,顾客的手机常常会被溅湿,于是他提出用一个透明塑料封袋子套住手机。这个创意最后得到全面推广,并最终命名为包丹袋”。这种类似于专利”的做法不仅是对员工智慧的尊重,而且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创意热情。
海底捞的这些员工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他们经过了海底捞的因材施教,员工培训,最终成长为创意十足的海底捞人。
海底捞的新员工每天要上六个小时的课程,学习内容是工作期间的行为规范。比如女服务员上班前要化好淡妆,所有人上班时间不能携带手机和接打电话,有顾客在场的地方不能有打喷嚏,伸懒腰等不雅动作等等。
另外还有对员工生活的培训,比如怎么看地图,怎么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好让员工尽快地融入城市生活。
我在城区学校工作,家长的素质比海底捞的员工高多了。海底捞的员工能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关键在于海底捞的创办人张勇能够有效激励他的管理层与员工。我为什么不学学张勇,把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家长培训成最大的同盟军?
刚进初中就建了家长群,平时会陆续发一些教育美文或视频到群中,但这些学习指导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每个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开会时他们听得热血沸腾,但一两周之后就往往冷火清烟。虽然也发了书单到家长群,让家长买书自学。但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持续跟进,致使很多家长一个学期连一本书也读不完。而不学习则会产生如下尴尬:

不是孩子嫌弃你,只是你把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其实只要你的生命呈奔跑的姿势,孩子是不会轻视你的。其实会不会解题不是能否做优秀家长的关键。关键的是你要持续学习,给孩子积极进取的感觉,带领孩子乘风破浪。
很多家长开启的是忙碌的生活模式,在忙碌中,他们觉得自己是勤奋的、向上的、热爱生活的、积极进取的……这种生活模式让他们感觉要好一些。
如果不开启这种模式,他们不自觉就认为自己是糟糕的、颓废的、没有上进心的、没有生活目标的。
于是很多人几乎不敢停下来。
其实本质上,绝大多数人的这种忙碌模式是盲目的。他们过的是没有经过真正认真思考的生活。因此家长需要持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与教育水平。
根据有效刺激的频度需要,我决定把每周星期一定为家长学习日。很多人在星期一有上班综合症”,如果我们把星期一当做能量补充日,就能让人满血复活,从而保证一周能量满满。如果家长鼓足了干劲,加满了油,那么他们自然有力量激励自己的孩子。
家长要以经常给孩子打鸡血为己任。要让孩子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都信心满满,跃跃欲试,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充满力量感,就像一辆加满了油的跑车。如果这样,他的表现一定会让你惊喜。其实,要给孩子一碗油,家长必须先有一桶油,最好是储备丰富的加油站。如果自己都没有油,怎么给孩子加油?因此家长首先需要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加油,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每周星期一的晚上八点轮流由一名家长在家长群中上传优秀发言稿,并拍成演讲视频。每个家长都谈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可以先由表现优秀的孩子家长发言。家长发言之后,其余的家长要及时点评。不一定要写长篇大论,但要写出心得体会。只要感悟深刻,三言两语也行。
我观察了家长,发现有几位能干妈妈可以组成一个家长学习团。副班长康越的妈妈能言善道,文笔优美,能说会写,积极热心。卫生委员李子木同学的妈妈沉稳大度,对人真诚,善解人意。体育委员彭一凡同学的妈妈是工会主席,胆大心细,锐意进取,尤其擅长协调工作。由他们出面安排家长轮流上场,岂不美哉?!
荣格说教育是没有用的。其实他只是说,唠叨的教育是无效的。而真正用心地教育还是有效的。 彭一凡同学由小学班上的40多名上升到初中的班级第8名,因为他的父母助力了他的成长。牟凌花花同学入校考试时,英语不及格,数学20几分。现在她也进入了班级前十名。因为牟凌花同学的妈妈调整了工作时间,女儿晚上学习时,妈妈就给女儿写成长日记。郝万琦同学身上也发生了惊人变化,因为他有一位高度负责又循循善诱的父亲。这些孩子有幸遇到了人生的贵人 ——家长,他们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家长因主动学习而改变孩子命运的事情并非神话。
据我所知,班长罗彬友的妈妈在儿子初一一年的时间里已经读了20多本书。逆袭之神彭一凡同学的妈妈已经读了十多本书,并且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可见家长主动学习对提升教育能力是有效的,尤其是家长持续性学习更是让孩子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有些家长过于优秀,也许令人望尘莫及。但近距离地学习本班的优秀家长,往往更加激励人心。
我相信咱们的家长比海底捞的员工成长更快。莱恩哈德曾这样定义信任:信任是放弃对他人的监督,预料到他人具有相关的处事能力,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意图。我坚信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家长学习团成立之后,一定能产生惊人的能量。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一定能够手牵手,心连心。
学习才是第一生产力。张勇年轻的时候督促自己学习,有了海底捞团队后,他就督促高管和员工们学习。他的名言是:生意不好,可以慢慢做;但人不学习,不行!你这么年轻,什么都能学会!”我把张勇的名言送给各位家长,与大家共勉。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学习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保持不败的动力之源。当今企业的发展证明只有比你的竞争对手学的多,学的快,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才能赢得领先。
通用电气前总裁书尔奇认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带领团队持续学习。
被认真爱过的孩子,也会认真爱自己,努力做更好的自己。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却没能真正爱对,所以做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而非靠着天性、凭着感觉,走一步看一步。
我愿意带领家长学习团共同学习,持续学习,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领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