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是门艺术,要让听者有悟,不嫌其多。说说个人的看法:
一,话不在多
中国的父母特别能说,不论你在什么样的公共场合,总能听到一直在说或提醒的家长。
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自己一天要对孩子说多少次不要”,不要把水杯打翻了,不要忘记带书包了,不要贪玩赶紧写作业,不要吃这个,不要穿那个……
说的多了,孩子很自然的就把你的话语屏蔽了。因为太多的要求,太多的问题,太多的不要,太多的注意事项,耳朵也麻痹了,听不听都无所谓了,不知道要做哪个。
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要太唠叨”。小一点的孩子,要有让他试错的勇气;大一点的孩子,给他一点信任让他自己去做。
二,不要带情绪说话
一些场合下,家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带着情绪说话。
比如再做不好,不要回来了
作业写不完,就不给你奖励了等等
这些话经常脱口而出,实际呢,并不是真的。带情绪说话,一方面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你不这么执行,孩子习惯了,感受不到威严,就是说,你在孩子内心里,其实你简直弱爆了。搞的不好,还培养出逆反心理的孩子,那就更麻烦了。
三,不要命令或强制孩子
注意措辞,不要用命令的口气,不要强制孩子一定要按你的要求去做哪些事。
我想起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
小的时候,我带孩子去上一个故事班的体验课,孩子上课了,我在外面等候。来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他们也预约了体验课。老师来带着孩子进去,小男孩怎么也不愿意进去,明显感觉他对这里的环境和老师非常的排斥和不习惯。老师对妈妈说,没关系,直接抱进去就没事了,不能心疼小孩。那位妈妈非常犹豫,因为我都觉得孩子非常不愿意进去,他求妈妈:妈妈我真的不喜欢这里,我们上***课去吧,我真的一点不愿意待在这里”,妈妈求求你了,你能答应我这一件事嘛”。这个孩子怎么说呢,我看的都心疼,不是那种不愿意上课的,就感觉孩子看着这里的环境特别恐怖的感觉,我内心都想说,妈妈,让孩子自己选吧。而体验课班上的两位年轻女老师一直怂恿妈妈,不用管,直接把孩子抱进去就行~当时那个瘦小的男孩恐惧的眼神和泪水看的真心痛,最后,这位妈妈蹲下来,和孩子轻轻交谈了一会,选择离开了。谢天谢地。
这个事例不一定完全说明问题,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有很多决定,你有没有和孩子商量过呢?我们都曾经强制命令过孩子做了哪些事情呢?
我的孩子每天都要练琴,有一次上完舞蹈课,吃完饭后已经8点半了,我让孩子练琴,孩子有点不愿意,平时都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想可能是那天太累了,学校下午运动会彩票到快5点)。结果过不了我这一关,逼着孩子练了一个多小时,当时就觉得孩子状态不对,结果练完就发烧了。孩子说我今天好累,当时我那个心啊,真的很自责,很揪心。
虽然都是一些小事,我们也要时不时反省下,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适当的变通和调整下方法。
四,在尊重的前提下制定规矩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规矩,这些规矩可以是学习习惯的,生活习惯的,做事人品的都行,规矩不要太多,多了就无规矩可言了。如诚实不能撒谎;坚持自主复习;每周帮助做家务;学习整理内务;每天坚持锻炼等等。
制定一些规矩,让孩子有所对照,比我们盯着说千遍万遍都管用。逐步孩子在心里就形成了一些约束,家长也可以逐步放手了。
###大家好,我是漯河刘小宝。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父母对孩子说话有用,而我们说话就没有用呀?
这是沟通方式的问题,主要还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她们需要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同样的问题换一种方式沟通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现在很多人生二胎,导致一胎各种闹,各种吃醋。我今天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姐的儿子吃弟弟妹妹的醋,他叔叔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妹妹,结果他躺在床上生了一天闷气。后来我给他讲了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听完后问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慢慢的才使他打开心扉。###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注重以下问题:
1、家长要诚信:不要乱承诺孩子,但是一旦承诺,一定要兑现。如果一旦不兑现,孩子就会觉得家 长的话不可信,就算是后弥补,也收效甚微。
2、给孩子立规矩,也要给家长自己立规矩:你给孩子立规矩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提出孩子对家长 的要求,一旦立下规矩,就要严格执行。
3、家长要懂得分工: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保证孩子有了事情 可以找到一个人倾诉。
4、给孩子一个倾诉的通道: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时间,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比如在每个周六的晚上,家长陪着孩子,家长陪着孩子玩喜欢的游戏,同时也和孩子聊天,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孩子才会和家长自由沟通。
5、孩子在成长,家长也要跟着一起成长: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要跟着孩子的脚步,学会和孩子沟 通的方式,不要以家长的姿态,高高在上。只有把孩子当成朋友来对待,这样孩子才能把你当成他的 朋友,这样的关系一旦形成,那么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事情和你倾诉。
6、一定创造和谐自由的家庭氛围: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对一个孩子的性格养成非常重要,在一个和谐 的氛围中,孩子才能自由的成长,才能和家长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果觉得话题感兴趣,加个关注,一起相互讨论
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我们很多父母经常在网上看到各种育儿技巧,听起来也很有道理,说的好像也头头是道,好像很管用。但当父母把这技巧拿来对自家孩子用时,却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了,总是各种状况。于是父母就感觉这技巧一点用也没有,那些专家啊,育儿大师啊说的都是胡说八道,一点用都没有。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极大,教育得当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教育不当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前途。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只有选择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才能达到想要的教育效果。
一、家长应避开的四大不当方法
1、威胁
父母惯用威胁的口吻对孩子说话,类似你再…我就…”。尽管这类威胁在家长心目中认为十分有用,但在孩子身上却不一定有效果。因为威胁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会让孩子觉得自尊受到挑衅,会故意与大人对着干,以此来显示他不是个胆小鬼。
2、收买
收买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话,就能得到奖赏,如如果…就”的许愿方法。这样的方式有时能刺激孩子而暂时达到某个目的,但却不能激励他坚持下去。
对孩子来说,这些话就意味着怀疑他的能力。另外,也拿导致孩子讨价还价,以你不给我奖赏,我就不规规矩矩”来要挟大人,从而提出更无理的要求。
3、保证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是平等且互相信任的。父母不应向孩子保证什么,也不应要求孩子作保证。如果父母必须依靠保证来强调自己说的是真话,那么变相地承认自己没有保证过的话是不可相信的了。
保证会使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父母也不应诱导或要求孩子保证今后循规蹈矩或绝不再犯某个错误。当孩子作了一个并非出于自愿的保证后,他等于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我们不应鼓励这种欺骗行为。
4、讽刺
父母讽刺孩子,极大地阻碍了他的进步。它往往为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交谈设下了牢固的障碍。挖苦的语言会招来孩子的反击,会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筑起一层屏障。
在教育子女中,父母不应用讽刺和挖苦的语言,不应该降低孩子在他自己或在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孩子乐于接受的三种教育方法一、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二、多引导少训斥
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父母应直接指明,但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三、多交朋友少窥探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亲子关系不够好,你说的话孩子接收不到,你总是以为你说的话是为了孩子好,想过是真的为他好?还是为了所谓的父母的威严和脸面”?尤其是十一二岁的孩子都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所以当你不尊重他的时候他自然不会尊重你,也不会听你怎么说。想让孩子听话,就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去想想,理解和支持他。确认他的优点,让优点发挥极致,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家长的引导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