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说,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她正在哄刚上幼儿园的女儿睡觉,女儿突然略带哭腔地说:小琪拿走了我的橡皮筋。她和老师说我的橡皮筋是她的,还把它放进书包拿走了,可那是我的……”
妈妈轻轻地将女儿揽进怀抱,温柔地亲亲她的额头、拍拍她的后背,安慰她道:妈妈答应你,明天帮你问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好吗?”女儿委屈地点点头。
第二天,妈妈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看到女儿照旧在自己的游戏区开心地玩着。
爷爷告诉妈妈他去接孙女的时候,看到她一直在哭,眼睛都哭肿了,一副很伤心的样子,听老师说好像是因为什么橡皮筋的事情……
妈妈这才突然意识到:忘记昨天晚上答应女儿的事情了。
此时,女儿跑了过来撒娇说:妈妈,小琪拿走了我的橡皮筋。”
妈妈连忙给孩子道歉对不起,宝贝,是妈妈的错,妈妈今天忘记帮你问了。对不起,是妈妈的错。”
妈妈看到孩子对此念念不忘,接着说要不我现在问问小琪的妈妈吧?”
于是,妈妈拨通了小琪妈妈的视频电话,小琪妈妈说:小琪之前从来不扎头发,但今天扎了一个小辫子回来。”
小琪妈妈把小琪头上的橡皮筋拿过来一看,果然和那天给女儿扎的橡皮筋一模一样,便答应第二天上学时送回来。
通话结束后,妈妈满意地抱了抱女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女儿开心地笑了。
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可是,没过一会儿,孩子班主任的视频电话打过来了。
班主任说那根橡皮筋是一个误会,小琪头上的橡皮筋是另外一个班上的老师帮她扎的,并非她女儿的,只是刚巧橡皮筋是一模一样的而已。
她不希望两家因为橡皮筋的事情不愉快,老师还解释说女儿的橡皮筋可能是自己取下来玩丢了,或者是班上小男孩调皮拿去玩了,让妈妈好好和女儿沟通一下。
虽然妈妈对老师的解释还有很多疑惑,但想想不就一根橡皮筋嘛,不必太较真,于是便答应老师好好和女儿沟通。
可是挂了电话之后,妈妈明显感觉到自己对老师的说辞无法完全接受,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妈妈有点迟疑,该怎样和孩子解释呢?
这时,坐在一旁的爸爸看出了妈妈的心事,对妈妈说:你如果不相信老师的话,明天就去学校找老师当面问清楚啊!如果老师说的是事实,那你要打消对老师的不信任,因为你的不信任会影响女儿对老师的信任,不利于她的学习发展。如果这个老师信口开河,把A说成B,那说明这个老师人品有问题,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老师呢?那样的话,我们要求换老师或换班!”
听了孩子爸爸的话,孩子妈妈在处理橡皮筋归属问题时,就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那根橡皮筋是谁的不重要,老师说的话是真是假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沟通中给孩子能量。
一根小小的橡皮筋,对于成年人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物件。
但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却是一件大事情,或者是一份重要的情感寄托。
遇到这样的事情,往往令父母很纠结。
应该如何处理才是对孩子的发展最有利的呢?
这位妈妈在处理橡皮筋”的过程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首先,这位妈妈认真倾听了孩子的诉说,设身处地去理解她,鼓励她将弄丢心爱之物的情绪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理解、被接受的。
在孩子充分表达完情绪后,这位妈妈将女儿揽进怀抱,温柔地亲亲她的额头、拍拍她的后背,安慰她道:妈妈答应你,明天帮你问问老师看是怎么回事,好吗?”。
妈妈的做法回应了孩子的内心需求,能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得到安慰。
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支持会给孩子力量,会促进她自尊的发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地认知并接纳自我。
妈妈在听了事情的经过后,没有对孩子说不就一根橡皮筋嘛,不必太较真。”
在听了老师的话以后,虽然有疑惑,但也没有在女儿面前表现出对老师的不信任。
这样可以让孩子在事件中对问题的处理变得敏感,学会承担自我责任,提升孩子的自我引导能力,还能让孩子产生自己做决定的自我控制感,在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的同时让孩子更加信赖自己。
最后,给孩子提供可信赖的支持对象,让孩子有面对困难和问题的勇气。
孩子的橡皮筋”被别人拿走了,内心感到委屈,她需要把委屈说给最信任的人,让内心更安全,父母无疑是最重要和信赖的人。
孩子向妈妈诉说橡皮筋被小朋友拿走了”,意味着我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所以我开口寻求帮助”,这其实是孩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也是处理问题的能力体现。
妈妈在听完女儿的诉说后,安慰她说:妈妈答应你,明天帮你问问老师看是怎么回事,好吗?”,第二天,妈妈打电话给小琪妈妈,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都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值得信任的和依赖的,孩子拥有值得信赖的他人,包括父母亲人、老师同伴等,他才会在勇气耗尽时有新的能量,最终解决问题。
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数量跟他可信赖的支持对象的数量有关。
孩子足够信赖自己,他就会有尝试解决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