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何幼儿期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话,不是害怕,是思辨能力还不够

前几天坐公交车听到一个小女孩和哥哥的对话。当时一辆救护车拉着警笛从我们旁边呼啸而去。

小女孩对哥哥说:快看,救护车闯红灯了。他要被罚款了。”

哥哥回答:没事,它着急救人。”

小女孩:不行,就是要罚款,妈妈说过闯红灯是错的。”

哥哥:他是救护车。”

小女孩:救护车也不行。”

是不是觉得小女孩有点儿固执或者是迂腐呢?其实这种情况在儿童身上经常发生,而且,迷信自己的妈妈还好点,让家长暗暗担心的是上了幼儿园的孩子立刻开始彻底迷信老师。

相信老师当然没有错,只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什么都以老师说”为标准,难免会担心孩子失去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

而一些恶性的幼儿园事件,又屡屡刺痛着家长的神经,多少让人有点担心。

当然,不管大人们有多担心,现实情况就是不管你如何讲道理,事情是对是错,孩子肯定会以老师为准,就像上面的小女孩一样,即使表面不反驳了,可内心深处还是会认同妈妈不会认同哥哥。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我们看来很明显的是非,为什么孩子非要迷信个人权威呢?

因为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主要取决于人的道德标准,而事情恰恰就出在这上面。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以及道德水准会随着他的认知水平发展而变化。

这种认知水平主要表现为儿童在不同时期对行为的后果和行为的意图重视程度不同。

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是指0~2岁的幼儿。这时的孩子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支配。还不能用道德和不道德来判断事物,也就是不分对错。

举个例子。拿到奶瓶,幼儿就能吃饱。因此,幼儿是不会考虑奶瓶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什么时候该拿什么时候不该拿,只要饿了,他就会去拿,一切以结果为导向,没有是非。

我们常说的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其实,看利弊这句话恰恰是把自己退化到了婴幼儿时期。而小孩子之所以能够分对错,是因为他们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他律,顾名思义是指用别人设立好的规矩来限制自己。3~6岁的孩子多数处于这个阶段,这时的孩子会认为规则是最重要的,是固定不变的,自己的行为要符合规矩。只要他认可了这个规则就会一直坚持,而认可的前提就是先认可告诉他这个规则的权威。

一般来说,权威最开始都是他最信任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其他的抚养人。正如前面的小女孩会绝对相信妈妈的话。而到了幼儿园,孩子会敏感地发现老师才是最权威的人,所以孩子会出现只相信老师的现象。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并不是孩子缺乏独立精神,而是他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他的大脑发育让他没法考虑太多的因素,只能简单地拿行为结果和规则对比,符合就是对的,不符合就是错的。

最后一个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孩子长到6岁以后,他的道德认知开始从重视外部权威的规则,逐渐接受内在标准的调节。

为了建立自己的内部标准,孩子会不再机械地以结果是对是错为导向,而是开始关注到导致这个结果的动机,也就是意图。

比如同样是脱裤子。如果是上厕所时要求这样做,那就是对的。如果是上课时要求这样做,那这个动机就值得怀疑,会被认为是错的。

明白了这个认知发展过程,我们也就能够理解6岁以前的小孩子为什么总是任人唯亲,罔顾事实,好像认可谁就听谁的。

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个正常行为,没谁能一口吃个胖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初级的判断,他才会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追求事情的合理性,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因此,对于孩子的不明是非,对于孩子的固执,不用过于焦虑,掌握好大脑和心理的发育节奏,做一些辅助性的促进工作更有意义。

首先,要与孩子保持足够的亲密感。

亲密感会让让孩子信任你,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才能更加重视父母的表达和意见,并与自己认可的道德规则相比较,在比较中成长。同时,亲密感还意味着孩子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也有利于思想的碰撞。

其次,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正向强化。

当孩子能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人的观点、某种结果是否符合规则时,父母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可以用表扬、奖励的方式,也可以积极和孩子探讨。成年人都知道,现实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肯定孩子思考的过程,并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

最后,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

有时候当看到孩子不理解自己的目的时,一些家长会采用命令或者是威胁的语言。

比如我说的才是对的,必须按我说的办”回家不告诉我就不许玩”其实这样做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发生改变,还可能会导致阳奉阴违的风险。

父母在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道德标准时,要温和地指导孩子,并指出这么做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影响,让孩子从内心真正去接受它才行。

我是火哥,二孩爸爸,今日头条等多平台签约作者,深度阅读爱好者。关注我,为你介绍经典育儿书籍,精选最新育儿理念,分享真实的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