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太多玩具?你要培养能适应“无聊”的孩子

在尼基丁教育模式与心智促进游戏中,我们遵循十项原则,其中的快乐原则”、尊重原则”、自由原则”都比较好理解,但是有的家长疑惑:


既然倡导自由游戏,那为什么不要让孩子随时可以拿到玩具?


这同样也是教育界非常重视的话题。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大多数的孩子家里的玩具都数不胜数,但孩子玩这么多玩具真的好吗?


01、过多玩具对孩子智力发育有损

美国著名非盈利机构育儿资源主管克莱尔勒纳说:给孩子们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会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并从中学到知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孩子随意分成A、B两组,然后进行两轮实验:

为什么不能给孩子太多玩具?你要培养能适应无聊”的孩子


第一轮,他先让孩子们选择画笔画画,A组从3支画笔中选择1支,而B组从24支画笔中选择1支。


孩子们画好后,实验人员安排一位不知情的老师对孩子们的绘画情况进行评分,结果B组孩子的情况比A组差。


第二轮,他又让孩子们选择画笔当礼物,A组3选1,B组24选1。


孩子们选择好后,实验人员让孩子换礼物,结果大多数B组的孩子更愿意换礼物。


所以,施瓦茨认为,选择更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更容易放弃。


过多的玩具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过多的选择,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发现,这样的孩子:


1、易养成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过多的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易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的不良习惯,他们可能一件玩具在手里还没温热就被他们丢弃,然后再重复拿起另外一件玩具……


这种习惯的孩子更喜欢买新玩具,似乎让他们喜悦的不是玩耍玩具,而是购买玩具的那一刻。


2、专注力往往低于同龄人


他们常常做选择,但也常常放弃,比如一开始选择学画画,但没多久就放弃要学钢琴,然后好景不长便又放弃要学书法……


到头来恐怕足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不专注,什么也不擅长。


3、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美国专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计划0~3岁项目”学者发表研究报告认为: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所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她历时数年,对300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更多,要比那些家境优越,同时玩具成山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


茜尔娃认为,玩具太多容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当他们精力不集中时,就不能更好地学或玩。”


相反的,如果玩具数量少,孩子玩腻厌倦了,同时他们又不能得到新的玩具,无聊的孩子们就会创造出新玩法。


就这样,孩子在折腾”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喜欢倒腾钻研的孩子,智力往往会比较高;玩具少的孩子,他们会更专注。


02、让孩子学会驾驭无聊

玩具过于活跃,孩子们就倾向于越不活跃;开发玩具投入的聪明才智越多,留给孩子们的想象与创造空间就越少。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天生拥有和自己相处的能力,他们在吃饱睡足之后,怡然自得地待一会儿,就是他们同自己相处的时光。


2015年发表在心理学界权威期刊《心理学家》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创造力来说,无聊的环境比有趣的环境更有帮助,因为当思维不受限制,创造力更容易萌发。


当孩子觉得无所事事”是一种不那么舒服的状态时,就会面临一个自我挑战的机会——尝试安排自己的时间,找到新的乐趣。


因此,不要急于让他忙起来,他们总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事做,不管那件事是否在我们看来充满意义,但只有他们觉得有意思就可以了。


无聊、孤独的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内在世界。只有体会过空虚和孤独,才会尝试驯服这种感觉,让自己的更加强大。


在心理学上,空虚的感觉连接着死亡这个概念,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从来没有体验过空虚,没有经常锻炼自己对付空虚的能力,那么,长大成人以后,他们就会有这样的麻烦:


一旦闲下来就会恐慌,在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这种恐慌会演变成一种真正的痛苦,一种心理疾病。


资深心理学讲师理查德·拉里也建议,父母不要每时每刻照看自己的孩子,而要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以及自娱自乐的自由。


针对现代英国青少年的很多研究都发现,15岁以下的青少年普遍没有自信,总希望有一个带头人”,因为不接受指令的话,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假如有一颗怀揣无限可能的心,拥有过足够多的独处时间,这种被领导者困境”就会迎刃而解——他们将学会在没有规则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目标,设定自己的想法,并逐步实现。


你可以发现,他会逐渐成为自己的领导者,从而影响他人。


无聊是生命存在的一个必然状态,孩子正需要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生命给予的更高级别的任务——学会和自己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