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管孩子在什么年龄段,这八个心理学效应,建议父母都要掌握

养育孩子,难亦不难,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各有各的难处和冲突,而不变的重点是什么?是规律。

心理规律”或消极、或积极,好坏都为我所用,趋利避害,前车之签,发挥真正的作用。了解人类心理的普遍规律,才能有的放矢,知道自己这样养育和践行的意义是什么,才能坚持。

父母听过诸多育儿技巧和理念,而这些技巧和理念背后呢?究竟是什么在支撑它们的可取性和有效性,愿对我们的育儿之路起到更有益的推动和启发。

信任和鼓励孩子的心理规律: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来到一所小学,从一到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及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孩子进行复测,结果让人意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而且性格更为开朗,自信心和求知欲更强,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和老师关系有人特别融洽。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心理暗示,在实验中,罗森塔尔给了校长和老师暗示,而校长和老师接收后又因其态度、言行给了学生心理暗示,正向的连锁反应,就是这样展开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父母是孩子最爱、最信赖的人,也是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如果父母长时间给予孩子消极的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孩子的情绪、行为、健康就会受到影响,而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养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拥有自尊、自爱和自信。

当我们从内心深处暗示自己,相信孩子就是一个天才、一个最优秀的孩子时,我们的积极暗示就会从下意识里出来。每天告诉孩子,加油,你是最棒的。”有奇效。

也可以把这种暗示交给孩子,比如,我曾经写过这篇文章,让孩子罚写我很棒”,孩子在心里默念这些话时,也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拆解为小目标的心理规律: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指人只要一开始就接受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接下来便有可能接受更大的挑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佛利德曼与弗雷瑟在1966年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这个观念:实验者在两个居民区劝人们在房前竖立一块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人的拒绝,接受率仅为17%,而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居民们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就做到的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邀请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标语牌的要求,接受率达55%。

为什么呢?因为人会趋从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也为了一致性,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愿意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要求后,人们慢慢地愿意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在教育孩子中,有其独特的魅力,父母们不妨借鉴一下。

小战写字写的很不仔细,不是挤爆格子就是歪歪扭扭的,妈妈说你只要这一排里面有两个字符合字的上下左右结构,符合笔画的位置就可以去玩了。”

小战觉得这个容易,开始按照妈妈的要求写起来,结果五个字都写得很端正漂亮,后来妈妈提出小战实在太棒了,五个字都写得非常漂亮,比妈妈的要求还要厉害,那今天妈妈需要你保持住五个字仍然写的符合结构和位置。”

然后,小战一想我昨天就做到了呢,简单,开始认真写,结果这次除了两笔竖不太直,其余写得都非常好。

在登门槛效应”下,孩子因为较小的心理压力和父母较小的期望,以轻松的心态反而能够写得更好,考得更好。

不要啰嗦的心理规律:超限效应

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他被牧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深深打动,准备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现象在家庭教育里是上演最多的情况,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三番五次的对一件事情做同样的批评或说教,以希望孩子感到内疚知道自己的错误,但当说的多了时,孩子会从内疚不安变成不耐烦甚至反感,继续被灌输呢,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父母要记住这种消极影响,对孩子同一件事情的批评和说教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而不要没完没了地批评。”建议家长可以比较严肃正式地与孩子谈一次,做出明确指示和约定,下一次再犯时,直接执行约定的内容,或者请孩子自己说出,我们的约定是什么?你出现这种情况时会影响什么?会怎样?

如果孩子和家长的记性都不大好,最好的办法是写下来,如果再犯时,也不用说什么,把写下来的纸头给孩子看到就可以了。

制造好奇的心理规律:潘多拉效应

指很多时候有些事越禁止我们越想做,不禁止反而不做。

古希腊有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

古代文学家苏轼和苏辙的父母就深谙此道,他俩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引导他们喜欢读书,苏洵夫妇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母 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母一定阅读什么好书。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他们乘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父亲苏洵被誉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潘多拉效应里教育孩子的智慧,可以用在我们希望孩子做的事情上面,也可以用在我们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上面,不希望孩子接触的事物如果总是刻意回避,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像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死亡、比如性器官,父母不如大大方方地带孩子从绘本故事里,从人体科学里去认识。

当代教育家尹建莉,在面对自己孩子写作业乱七八糟时,多次说教和批评无效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对抗,采用了心平气和去收拾孩子的作业,说:如果你认为写作业是件不好的事,从今天开始,就不用再写作业了,学习是件好事,但看来你不想学习,所以,我想取消你写作业的权利,以后不许你再写作业了。”

结果孩子反而抢回作业本,要求我要写,我要好好写。正因为是孩子主动要求的,于是母女俩又有了一次好好交谈对待作业这件事情的机会,避免了超限效应。

减少奖赏的心理规律:德西效应

指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

实验证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

所以,当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能考进前五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你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就奖励你一元钱”,可能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一点点地消减了。不要无故拒绝也不要随便奖励,尤其不要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加上任何和学习有关的条件。相反,不管孩子考得好不好,写得好不好,不要提奖励,只是在他完成后让孩子去做一件让他愉快的事情,潜意识会将学习和愉快关联在一起,会促进对学习的喜爱。

要维护良好亲子关系的心理规律:霍桑效应

作为社会人,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对人就有最大的激励作用,由于额外的关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绩效上升。

梅奥在对工业心理学的研究中,想要发现什么是影响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实验对工厂的工作环境进行了改善,提高照明强度,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产量基本没有区别;提高员工福利薪资,允许自由交谈、增加休息时间、缩短工时等,实验组比对照组生产效率提高,但在逐渐减少福利措施后,生产效率却并未减少,研究显示也并不完全是具体的薪酬和制度提高了效率,是在实施这些措施中工人与领导间、工人与工人间的和谐关系导致了生产效率上升。

后来,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发现该工厂已拥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养老制度和薪酬制度,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于是心理学家开始增加对员工的访谈、积极关注他们的感受、允许发泄不满,也积极倾听他们对于工作条件、保险计划、晋升通道的建议,尽管并未采纳,结果工作人员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积极倾听和关注孩子,允许其发泄不满、表达困惑和意见,增加彼此的良性沟通,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也可以去发泄和表达后,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被接纳,在学习中会更加努力,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摒弃棍棒教育的心理规律:南风效应

指想达到某种效果,要讲究方法,顺应天性比强行执行来得事半功倍。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谁也不服谁,于是决定比威力,看谁能将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吹得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徐徐吹动,行人觉得春暖花开,越走越热,继而脱掉大衣。心理学家把此叫做南风效应”。

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威胁批评”之类的北风教育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和温暖的话语,体会孩子的内在感受,激发孩子的自我驱动,才能更好地达到效果。

树立榜样的心理规律:名人效应

指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说聘请来了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学生请举手,不少学生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而这位化学家则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老师。

这种现象在消费和广告领域是非常常见的,我们把接受名人暗示所产生的信服或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名人因其那一领域的过人之处,以及更具有权威和知名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和记忆。

而父母就可以利用和选择好名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孩子心里的名人,也不需要就一定是大人物,对其能够施加影响的人都可以拿来利用,比如孩子非常喜欢和信任的老师,比如孩子喜欢领域里从事该工作的人,曾经接过一个非常喜欢地铁的孩子,沉迷于地铁线路图,学习上积极性不大,我们介绍了一位地铁调度员给他认识,调度员把自己的观念及考学经历讲给他听后,他对学习的态度就转变了。

#教育##教育大家说##头条育儿##生活中的心理学#

大家好,我是搞心理的Q妈,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一点心理学,更多看见自己,更多轻松育儿,科学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