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重点句子。
平和的父母,第一,要梳理自己的情绪。第二,即便你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你要跟孩子保持一种情感上的连接。第三,不要试图去控制、管控孩子,要引导孩子。第四,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帮助他梳理。培养优秀儿童的秘诀在于引导——处理他们的情感、管理他们的行为、发展克制能力而不是试图对他们实施控制,希望让他们马上驯服。孩子哭并不是一件坏事,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而去惩罚他国庆期间,我的姐姐邀请我们一家去他家吃饭聚餐,准备做饭的时候发现家里没有酱油了,就让她女儿小果妹出去买。左等右等也不回来,我正着急的时候,小果妹推开门,两手空空的,对她妈妈非常兴奋地说:妈妈,我可不可以养只猫?”她妈妈说:这怎么可以呢?你知道爸爸对猫过敏。而且我们没有空来养猫。她就开始哼哼唧唧地磨人了。看到她妈妈没有反应,就开始进家把玩具倒在地上和弟弟一起玩。完全没有要去买酱油的打算,一下子她妈妈的火就上来了,开始冲她嚷嚷:别再跟我说猫的事了,把玩具收拾好,赶快把酱油给我买回来!马上就要吃饭了”结果,她回了一句:你自己去买吧,我又不是你的丫鬟!”
这场景应该是好多家庭的经典桥段!
我突然意识到现在孩子的心里应该有什么事情让他突然产生这种想法和做法,平时看了那么多育儿书,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把姐姐拉到一边给他说了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小技巧。 (平时她也会看育儿的书籍,奈何脾气火爆,难以控制。)
她先停了下来,开始努力地深呼吸好让自己平静下来。(先梳理好自己的情绪)
妈妈说:小果,咱们家里平时不是这么说话的对吗?我现在很难过,是我不对,妈妈永远都不应该这样冲你嚷嚷。那你能不能告诉妈妈,你刚才去外面买蒜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着急呢?”(技巧1全神贯注的倾听)
小果说:我当然很着急了,因为如果我们不把那只猫领回来的话,它就会没命的!”这时候她抱着妈妈哭了起来。在耐心地等她哭完之后,(技巧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她的感受。)
妈妈说:宝贝,我确实知道你挺难过的,因为如果没把这个猫给领回来的话,它可能就活不了了,所以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能够做一些别的事情来帮助它。”(技巧3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时候,她也启动了思考模式。
妈妈说:或许我们可以把咱们家不用的浴巾拿去给它铺在笼子里,虽然不能带回家养,但是一样可以每天都可以出去看它并且带好吃的给它吃”听到这句话,孩子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她说:妈妈,我错了!我刚才不应该那么没礼貌。对了,你让我去买酱油,我马上出去买,一会儿就给你拿回来。”(技巧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停!放下!深呼吸!
停下来、深呼吸”这一点做起来很困难,愤怒的时候,好像根本停不下来,必须像洪水猛兽一样发泄出来才算完事儿。
是的,的确很难,但必须要做,因为这是管理愤怒情绪的关键一步。如果孩子已经足够大,可以独自玩耍,你可以走进卫生间,往脸上撒点水,然后深呼吸。你要尽可能平静地对孩子说现在我非常生气,我需要冷静一会,5分钟后再说”你暂时的退出并不意味着孩子取得了胜利。这会让他意识到,情况有多么严重,你的克制也为他树立了自我控制的榜样。
在停下来”的这段时间里,不要继续想你多么有道理,那会让你越想越生气,安静地深呼吸,甚至念几句”亲生的,亲生的。随我,随我,”,可以帮你迅速平静。你的孩子会留心观察你的举动。不要总想着他做错了事,要给他一个教训。事实上,他已经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生教训:如何积极控制自己的情绪。
接纳他的情绪给他到位的帮助
但我们往往是让孩子停下来”(而不是我们自己)——我是你妈,你怎么跟我说话呢?回你自己房间去好好反思!
这种交互可能是全世界的父母常用做法。结果很可能是她会回到自己的房间,狠狠地把门摔上。她也会自己平静下来,平静之后她可能也会从房间走出来跟你道歉。可这样的做法却并不理想。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变得更远了,就像热播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乔英子和她妈的关系一样。下一次你跟孩子起冲突的时候,孩子心里头就会有一种成见,他觉得我的父母是理解不了我的。反过来,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情绪是一种接纳的态度,让他体会到自己这种情绪的流露是没什么问题的,他可以很安全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比如我允许孩子通过哭泣的方式得到情感的宣泄),接下来他也得到了父母非常到位的支持和帮助,他的情绪就有了很好的出路。
当孩子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他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如果说父母能够对于孩子的情绪是一种接纳的态度,同时又能保持住作为父母的从容心态的话,那以后任何时候有风暴来临时,你都有能力去驾驭它。
处理愤怒的方式是限制消极的情绪宣泄
愤怒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情感,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我们自己的愤怒情绪该往哪里去呢?
与其他情感一样,愤怒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我们的胳膊和腿一样真实。我们的责任是如何选择,如何处理这种情感。通常,愤怒对我们是极为有益的教训。但是,愤怒之下率性而为,除自我防卫的极少数情况外,都不会带来积极效果。这种情绪下的选择绝非理智之选。
处理愤怒的积极方式是限制愤怒的表达。就像刚刚说到的,当我们感觉到愤怒时,需要设法释放出来。停止活动、深呼吸,告诉自己,没必要这么生气,事情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紧急。当我们镇定下来之后,要理性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如此愤怒,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扭转这一不利局面。
管理愤怒不可能一蹴而就
控制愤怒,不对孩子大吼大叫,也是一项修炼,这过程有点儿艰难。怎么才能更好地做到呢?
你可能觉得自己做不到,也许你之前已经习惯了对孩子大吼大叫,或许你自己就是被别人吼大的,但只要你想改变,就完全可以做到。它的过程也需要循序渐进,就好像是弹琴一样,你今天先从简单的曲子开始,一年后你就会弹奏奏鸣曲了。
首先你要对家人许下承诺,承诺你再也不会大吼大叫,考虑到你的孩子就是当事人,只有他们才知道你到底有没有大吼大叫,所以可以让他们监督你。许下禁吼”的承诺后,还要为自己做一张星星表格,如果你想获得一颗星,你就得付出行动,你可以把表格分成上午和下午,这一周结束后,你可能会发现你至少有一个上午没发脾气。下周你就可以把目标定为两个上午,渐渐地你就会发现,你在对孩子吼叫时,会有意识地在中途停下来,再后来,你发现自己能越来越早地停止吼叫,甚至会在开口前就停下来,几个月后你回头再看,你会意识到——哦,我已经有几周没有吼叫了!
平和父母首先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平和的父母首先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其次会和孩子保持亲情联结,即便在管教时也不会冷落他们,并且会选择引导而非控制孩子,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其实,要求父母不论什么时候都做到平和几乎是不可能的,父母们只有通过不断练习,随时觉知自己的情绪,才可能做到在情绪出现后,尽快平和下来,应对所有事情。
另外,需要强调一点:惩罚和吼叫是没有用的。你需要记住你是成年人,你的孩子会效仿你。我们生气时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假想敌,你想控制孩子,他一定会反抗。你关孩子的禁闭,他不会闭门思过,只会加深怨恨。当我们跟孩子大声嚷嚷时,不仅问题无法解决,而且还会让孩子养成向我们吼叫的习惯,这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不愿合作,而且也让孩子不尊重我们,亲子教育难以为继。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的是自律,而自律只有在平和的氛围中才能习得。
如果你要想解决孩子的不良情绪,应尽可能创造让孩子欢笑的场景,这样能够让孩子跟你更加亲近。当你创造出轻松、欢乐的场景,孩子会感觉到比较安全,感觉比较安全以后,他才敢大胆放心地哭出来。你需要做的事情可能就是把孩子抱一抱,然后让他安静下来,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把它叫做邀请他找到自己情绪的出口,让他有这么一个情绪发泄的通道。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挺好的情绪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