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和狗狗是在我们城市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宠物了。对于现在众多的独生子来说,也许猫咪、狗狗这些宠物陪伴孩子的时间要比父母多的多。而面对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心在此时也达到了登峰,于是她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告诉陪伴自己的爷爷,寻求答案……或许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回答,更是为了自己更加仔细的观察周遭的事物而提出的问题。
这次的《猫咪为什么有尾巴?》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一本绘本《别闹了,狗狗!》,发现他们挺像的,同样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从他们的宠物出发,成人用自己的视角为孩子解释生活,而孩子,却用自己用心的感受,细致的观察来学习生活中的不同,同时他们用自己的理由为自己的问题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猫咪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对于成人来说,这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我们的司空见惯中,猫咪生来就有尾巴,这个它的构成之一,这没有值得思考的价值。成人的大脑缺乏了好奇这一因素,也失去了探究这种思维,似乎在思考之前,我们会先区别下价值,先去探究下是否值得深入了解的利用价值,而不是想办法解惑。
就像是现在书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而我的第一反应是继续读下去,而不是顺势去找一下,答案是什么。在读完全书之后,发现书中的爷爷也是同样的,从未去查询确定下,只是在遇到孩子提问时,才临时的去思考一个答案。于是作为读者,被一次次的提问和回答以及否定,也难得好奇了下,查询一番之后,发现,猫咪的尾巴主要有三个作用;保持平衡、表达情绪、驱赶蚊蝇。
在查询知道答案之后,再来翻书重温一下,发现对书又有了一种新的感受。或许这个故事的对答并不是连续的发生的,而是在一段时间里面发生的。或许就是在某个暑假,孩子到爷爷的农场度假,在农场这个接近自然的环境中,孩子和自然界的生物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和爷爷在自然中,带着猫咪到处撒欢玩耍,而一次次的解答与否定。
看到在林间游串的猴子时,爷爷说,是为了荡秋千;看到草坪上吃草的牛马时,爷爷说,是为了赶苍蝇;看到水池中游走的小鱼时,爷爷说,是为了游泳;看到远处石头背后的蛇时,爷爷说,是为了吓走动物;看到河狸捡柴搭窝时,爷爷说,是为了筑巢;看到天空中小鸟飞翔时,爷爷说,是为了飞翔……
孩子的一个问题,有时候,爷爷并不是忘记,或者是不去探究,而是他在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给孩子一个答案,也引导着孩子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还在去找寻自己的答案。
在之前,我看到的是成人对于事物的缺乏好奇,缺乏探寻的精神,而重温之后,看到的是爷爷对孙女深沉的爱,与默默的引导教育。

而在一个充满阳光闲适的午后,他们在暖暖的阳光下,猫咪围绕在身边打盹的时候,孩子兴奋地说,这是猫咪表达爱的方式。

这大概还是成人与孩子的不同,成人在收到孩子问题的时候,是在考虑如何引导孩子;而孩子在收到问题的时候,是用心在体会;这大概也是有时候,我们总被孩子的三言两语所震撼感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