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被‘惯’坏了”:三要三不要,帮你正确宠孩子

01

绘本漫画作者悦妈有3个孩子,其中2个已经上了小学。开学第一周的周五,她去学校接孩子放学,遇到了校长,跟校长寒暄了两句后,自然而然聊到了自家孩子的学习情况。

校长开始夸孩子聪明,铺垫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大学习态度不好,老二脾气个性倔强,这都跟家长过于宽容,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有关。总是满足孩子,缺乏原则,会导致孩子规则混乱,过度的宽容就是纵容。

孩子被‘惯’坏了”:三要三不要,帮你正确宠孩子

悦妈这才意识到,在平时的一件件小事中,自己把孩子惯”坏了。比如到了洗澡时间,娃还在玩橡皮泥,不愿意去。她会给娃再弹性”一下,两个五分钟后,娃依然还在玩得兴致勃勃,最后不得不强行拖去洗澡。

对娃的宽容变成了纵容,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变成了讨价还价的条件,养成了娃默默蹭蹭,肆意发脾气的个性。那些看起来无所谓的小细节,那些无底线的宽容,就是把孩子惯坏”的罪魁祸首。

看到了这样的后果,我的后背一阵发凉。很多时候,我也不忍心让女儿哭,经常满足她的要求。

在我们家,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女儿跟着动画片学到了很多道理和儿歌,所以在适当范围内,我们是允许她看电视的。

记得有一个周末的中午,女儿在看电视。到了吃饭时间,婆婆喊她出来吃饭,她说看完等这一节再吃,于是我们就顺从她的意思。结果等到这一节结束,她还在继续看下一节。

在商量未果的情况下,她爸直接过来把电视关掉了,女儿大哭起来。以往我舍不得女儿哭,会再打开电视。而这一次想起校长跟悦妈说的话,爱哭闹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家长,坚定了我不去打开电视的想法。

究竟怎么惯”孩子,才能让孩子既能跟父母保持亲密关系,同时父母在一些无理要求上又有原则地去处理解决。

02

最近重温了《圆桌派》第四季中的《跟孩子沟通不简单》,几位老师探讨的内容很值得借鉴。

1、要从小立规矩

李玫瑾教授说到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规矩从小立,在3岁时说,孩子最多在地上打滚,大了就不好搞了。深以为然。

还记得之前大闹车站的那位艺人,车站安检人员发现她行李箱中有疑似易燃物品的压缩气罐存在,于是要求开箱进行检查,但是,这位演员还是悄悄的将压缩气罐带进候车室,被车站人员发现后,这位演员拒绝配合车站民警,并且态度极其恶劣,大喊大闹。最终,被判处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父母从小不给孩子设立规则,孩子做事没有边界,长大后如果还继续这样肆无忌惮,漠视规矩,现实的社会会给他一记响亮的巴掌。

2、要把孩子的事当成事

嘉宾蒋方舟在节目里谈到一件小事:小学她在学校担任大队长,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早上值日站在校门口,检查同学是否都佩戴了红领巾,没戴的扣两分。结果是,她每天都会看到没戴红领巾的孩子跟家长大哭大闹。

跟孩子沟通不简单

在父母眼中一文不值的事可能是孩子的全世界,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定义和认知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家长觉得小事,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失调。

把孩子的事当成事,在于父母是否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是否从内心认同孩子和尊重孩子。

最近刷屏的纪录片《零零后》的导演张同道坦言,影片拍摄的初衷来源于他与儿子的一件洗手小事。

儿子4岁时的一个冬天,张同道让儿子去洗手,但是他一碰到水就说水很烫。听完儿子的回答,张同道下意识地说:我刚洗完,一点都不烫。”

那是你的感觉,我觉得很烫。”4岁的儿子看着他平静地说道。

也就是这件事才让张同道认识到,原来孩子观看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我们是不同的。毕竟他已经经历了40年的人生,而儿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尹建莉曾说:对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3、事情要在前面做

事情要在前面做,对孩子的教育,有进有退。不要答应无理的要求,不能要什么都满足。

哪种教育方法都能培养出好孩子。作家马未都说他曾经主持的《交流》访谈节目中,很多孩子被打过,被问起长大后恨不恨家长,几乎没有人举手,这就是因为有亲情在。

有两种家庭把教育做在了前面。一种是父母人好,夫妻关系和谐,自己亲自带孩子,亲情关系垫底;还有一种看似放纵,但是有边界,不教而善,身先示范。

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儿童发展学院的心理学家苏劳非博士,在持续跟踪了180个孩子20年之后发现,孩子早期和父母建立的依附关系,能够非常好的预测18年后这些孩子的同伴关系,依附关系好的孩子,同伴关系也更好。

03

对孩子的宠爱,我们要温柔而坚定,要有智慧和远见,不要为了眼前的轻松而忽视了长远。

1、不要唠叨

作家蒋方舟讲到她小时候受不了妈妈唠叨,便去问妈妈为什么一直唠叨。妈妈说是因为没得到她的反馈,不知道她有没有听进去。

女儿今年正式进入幼儿园。有一天放学后,我连续问了她几个问题,刚开始她还回答,后面直接说了句:妈妈,你不要再问了。”

当时我有点诧异,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讲出这样的话。后来我又问了几个同事,他们的孩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后来当我再想跟女儿谈话时,我会让她看着我的眼睛,保证她能够一次性听得懂我的意思,而不去重复唠叨。这样的交流方式对我们双方都很舒服。

儿子

李玫谨教授说:六岁之前,父母的话是黄金;到了青春期,父母的话要少;12岁之后,父母的话都是垃圾,点到为止。

所以重新审视自己,减少自己不必要的唠叨,可以真正跟孩子和谐相处。

2、不要当众教育孩子

中国人喜欢当面教子,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是有威信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超限效应。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长时,内心就会滋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就是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

当我们第一次大声斥责孩子的时候,孩子确实很害怕,会表现得很老实、很听话。但是大声训斥次数多了以后,孩子就会习惯这些大强度的刺激,他们看似在听你吼,其实注意力早就游走到别处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吼什么。

假如你的孩子跟同学打架,你被老师叫到学校,尊重他,不要指责他,问清楚吵架的原因,一开始不谈论对错,不然孩子就把心门关上了。跟孩子站在一起,先夸他,家长是最理解自己孩子的人。

当孩子遇到困境,是体谅和帮助他,还是跟众人一起向他施压,提升他所谓的挫折免疫力”,完全是家长的个人选择。

正如北师大教授钱志亮所言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3、不要害怕孩子哭

这段时间女儿很喜欢拼图,刚开始买的36片的恐龙拼图, 很快就能拼完,并且在练习几次后,速度也越来越快了。拼了又拆,拆了又拼,看女儿玩的不亦乐乎,婆婆又给她买了一套108片的动物园拼图。

这次难度明显升级了,对她来说难度加大了,拼了几个形状较大的动物后,剩余的小块不知道怎么拼,女儿急得直在地上打滚大哭。我安慰她几句,可是还是不听劝,哭得更大声了,心疼得我想去拉她起来,被婆婆制止了。

哭了一会,女儿见没人理她,声音渐渐地小了。

第二天,女儿又提出要拼图,并且还自言自语:多练习就会了,不能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原来把我对她说的话都听进去了,而且还完整地表达出来,那一刻,我真的是无比欣喜。

这一次,她依然没有拼出来,但是没有像前一天那样大哭了。

零零后

香港著名作家倪匡说过: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解开自己一个个的心结的过程。也许你今天对孩子做的一些不好的行为,正是来源于你的原生家庭中对你的影响。没关系,学会了这六点,帮你更好地宠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