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的,宝宝不舒服,怎么办?
立刻去医院,还是等天亮了再去?
相信很多家长都遭遇过这种闹心。
有些家长会选择第二天再去,也有很多人会选择立刻去医院,觉得折腾点没关系,最要紧的是让孩子少受点罪、平平安安。尤其现在是流感高发季,万一孩子不是普通感冒,而是得了流感,去晚了岂不耽误病情?
可敬天下父母心!但是,半夜送医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半夜的儿科急诊室
人多到排起长龙
晚上甚至比白天更忙
半夜冲来医院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下半夜的儿科急诊室。
这些天,浙大儿院的急诊室一如既往通宵达旦,医生们全神贯注地看病,一刻也不敢停歇,但因为就诊人数太多,候诊区还是排起了长龙。
候诊区的座椅上挤满了来自各地的孩子和家长,机器的叫号声、孩子的哭闹声、家长的哄娃声交织在一起。
浙大儿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振杰介绍说,这段时间是流感高发期,来看病的孩子特别多,经常排起长队。原本,1名医生晚上一个班次看八九十人已是极限,而现在普遍要看一百多人,超负荷运转使得急诊医生的体力面临极大考验。但是,就算是这样的高强度工作,还是有一部分排在后面的号子看不完,因为患儿源源不断,人数实在太多了。为了应对目前情况,门急诊近期不仅在白天和夜班都增加了医生,还对后夜急诊暂时无法完成就诊的患儿进行分流,最大程度保证其优先就诊权。
让我们来换算下,医生在一个班次上看一百多名孩子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如果该班次工作时间是8小时,医生不停歇、不喝水、不上厕所,三四分钟就必须完成一个患儿的问诊、查体、开单、化验结果判断、处方以及病情的解释工作,还不包括书写打印电子病历的时间,这几乎是医生坐诊工作的极限,何况是在反生理的深夜时刻。此外,就诊的是孩子,经常需要安抚和反复沟通,时间更加紧张。往往急诊医生结束工作后,累的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这种胶着,一方面让医生压力山大,另一方面让孩子和家长等得焦急,觉得叫号太慢、看得太快。
原来,半夜的急诊室是这样的。
来医院之前,你了解吗?
患儿多医生少
不是临时增加坐诊医生的事儿
主要问题在急诊不急”
有人会说,既然排起长队,那就应该增加医生人数,医生增加了,不就解决问题了?
这一问其实是对急诊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先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急诊
急诊,意思是紧急情况下的治疗。到了急诊室的病人,会根据初步病情被评估分级。以我院急诊预检来说,分为五级:一级是濒危患儿,二级是危重患儿,三级是急症患儿,四级是亚急症患儿,五级是非急症患儿。医院会根据急诊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陈振杰医生坦言,目前,儿科夜间急诊所接诊患者,大部分都是五级患者,即病情最轻的一级。这些患者的情况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急”。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半夜就把孩子送来看病,心情能够理解,但只要孩子夜间出现点情况,无论大小,都往急诊送,就有点偏离了急诊的本义,这也是导致急诊人数过多、经常排起长龙的主要原因。但对于年轻父母而言,如何判断孩子真正是否属于急症”,往往现实中有很大难度,所以平时我们的儿科急诊宣教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陈医生介绍,就功能而言,急诊主要是为抢救而配置的,如果本身不是危重患儿,不需要紧急施救的话,去急诊就医反而影响真正需要急诊资源的危重患儿。
若是孩子病情不急
可以先在家留观、护理
第二天一早再挂门诊
浙大儿院门急诊中心主任汪天林表示,孩子夜间出现发烧不一定立即送医院。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精神状态,如果精神较好、没有其它症状,可以先服用退热药控制体温,没有太大必要因为发热大半夜跑来急诊。一方面排队较长、等得太久,增加交叉感染的机率。也会耽误真正需要急诊的患儿。
汪主任说,急诊虽然24小时开放,但实验室病毒检测项目夜间并不开展,如要确诊流感,也要等天亮了,检验科室上班了,才能检测。所以,如果情况不是很紧急,第二天一早挂门诊也来得及,检查更方便,看病的效率也会更高。流感患者抗流感治疗起病内48小时内最有效,不过超过48小时治疗仍有效果。
汪主任也强调,发热患者如果精神差、拒食;伴有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或者持续高热等还是要及时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