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何孩子出问题,宝妈和非宝妈难以沟通,可能中了“知识的诅咒”

国庆假期,几条围绕着熊孩子”和护犊子”家长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

在深圳,因为带着孩子与人在书店拼桌,孩子吵闹被提醒,宝妈怒不可遏,追着女孩儿说我老公是副教授都没像你这么写论文,喝着咖啡装什么小资?”

婴儿在飞机上哭闹,惹来旁边一对年轻情侣的不满,宝妈怒怼:最好你们一辈子不要有孩子!”

宝宝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带娃出行本来也应该是件开心的事情,现在却变得很糟糕和敏感。

其实以上只是特殊的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场合,宝妈和非宝妈之间的沟通有时就很不顺利,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宝妈奋力解释,他人难以入境,这就是中了知识的诅咒”了……

我觉得佩奇是个心机Girl”,不,小孩子就是这样

我有个同学,一直单身,平时也没啥业余爱好,有次听人说《小猪佩奇》挺好看,于是就看了几集。有次她来我家,我正陪着儿子看这部动画片,她表示很不理解,说:你不觉得小猪佩奇就是个心机Girl吗?为什么要和孩子看这个,三观都毁了。”

接着她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观点:佩奇总是嘲笑猪爸爸的身材,这很不礼貌;她有时候会有欺负弟弟的行为,比如说弟弟画的画一点也不好看,还嘲笑乔治就知道恐龙;她晚上不睡觉,大人轮番给她讲故事,结果她把别人讲睡着了,一点都不乖……

没等她说完我就哈哈大笑起来,她说的全部都是事实,但这就是孩子啊!没有谁生下来就是三好学生,宝贝就是这样,天真、爱耍小聪明、不爱睡觉、甚至还没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这很真实,就算有瑕疵也绝没严重到毁三观的地步。同学说我完了,自从生完孩子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没有棱角了!

其实我没有变,站在她的角度也没有错,只是因为我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当你的人生开始进入另外一个新阶段,而与你对话的人还不在这个节奏上,就会有鸡同鸭讲”的感觉。

只是一个动画片而已,这没什么,但是联想到最近大量的带娃负面新闻,差不多要把宝妈架在火上烤了,我们自然不主张熊家长”,但宝妈和非宝妈之间之所以有时会产生巨大的沟通鸿沟,很大程度上是中了知识的诅咒”。

为什么会产生巨大分歧?你可能被知识诅咒”了

▼场景

怀孕的时候宝妈挤公交车,有热心的市民喊着这边有孕妇,大家让一下!”这时候一个女生阴阳怪气地调侃:怀孕还坐什么公交车?”你要知道,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不可能每个孕妇都天天打车,或者怀孕后干脆呆在家里不工作,这个女生刷的是大学生公交卡,自然还没体会到未来的艰辛。

再来看一个例子,还是在公交车上,孩子在行车途中突然想方便,爸爸抱着他在车上的垃圾桶里解决了,引来了一些人的不适,认为不卫生,还有柠檬精问为啥不穿纸尿裤。这种情形对于带娃的人来说实在是没啥可解释的,解释再多也总有人以一百个理由反对,于是不欢而散。

▼知识的诅咒

为什么我说了这么多,你还是不明白? 1990年,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做了一个看似很简单的实验,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实验让她毫无争议地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

实验类似于传声筒游戏,击节者负责在桌子上敲打音乐的节奏。听猜者需要猜出这些节奏是哪些歌曲。伊丽莎白选取了120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曲子——比如《生日快乐歌》,最后听猜者在这120首歌中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仅为2.5%。而击节者在答案公布之前预测的成功率是50%。

预测和结果为什么会相差如此悬殊呢?沟通的两个人都很努力,但却中招了知识的诅咒”,也就是说,你一旦知道了一个信息(学会一样东西)就很难想象自己不知道该信息(没学会该东西)的情景。

懂得多的人,很难站在懂得少的那方来看待问题,他觉得这很浅显,你都应该明白的。这里的知识并不单纯地指知识点,也包括其他信息,而知识的诅咒有可能是对自己,也有可能是对方中招了。

就像在育儿中,之所以很多宝妈费劲唇舌地与他人讲解带娃的难处,解释这是带娃的常态,等你有了孩子就会懂了之类的,依然无法激起他人同等的回应,次数多了,宝妈急了可能就变成了熊家长,懒得解释,任由孩子吵闹,而旁人也更加无法理解和宽容,成了恶性循环了。

宝妈爱子,人之常情,旁人也有自己的生活需求,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要求自己的利益这也没错。矛盾和冲突说到底就发生在信息不对称上,他觉得你没管好孩子,没负起责任,而你则满腹委屈,表示真的尽力了,你没带过娃不知道……

围绕孩子的问题,家长该如何打破知识诅咒?

与开篇宝妈和非宝妈强势手撕不同,前两年一个非常暖心的新闻感动了大家。在乘飞机时宝妈怕自己一岁半的孩子打扰到他人,给其他乘客分发了耳塞和糖果,希望取得谅解,而整个行程中宝宝都很乖,大家也都称赞妈妈的家教好。

围绕孩子产生的问题,家长究竟该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呢?来看一下方法。

▼平阶沟通法(打破信息不对称)

在育儿这个问题上,宝妈显然是比其他人有发言权的,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发生了问题,比如临时要解手,或者耐不住书店的寂寞开始吵闹,这既和孩子的年龄、生理特点有关,也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在这点上宝爸宝妈相对于其他人是处于知识的高阶”地位。如何填补这个鸿沟呢?这就需要宝妈主动降阶”,通过和其他人积极的交流和沟通来破除诅咒。

飞机上发礼物的这位宝妈,以孩子的口吻在卡片中写道:我刚刚一岁半。这不是我第一次出门旅行了,可是独自带我的妈妈还是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毕竟飞机气压变化会让我感到很烦躁。”

没有强行说教,也没有依仗着小孩儿蛮不讲理,合情合理的解释和信息展示,让其他人对宝宝的窘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双方信息对称,平阶沟通,皆大欢喜。

▼小白思维(同理心)

卢瑟福曾说:只有你能把一个理论讲得连女仆都能听懂,才算真正懂了它。”

实话说当我们当上了妈妈,就会很自然地觉得这些育儿常识你都应该懂啊,还用我特别说吗?不不不,想一想我们还没生娃之前,可能会无缘无故地查一些婴儿乘机的注意事项吗?概率太低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宝妈们以小白思维,也就是多具备一些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多为他人想一点,就会少一些暴躁和谩骂的行为,不会一触及到孩子的问题就变成火药桶,甚至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错,不去管理孩子,而去指责他人。当然这也是对双方的一个要求,并不是单方面的。

▼加法思维(多角度看问题)

所谓加法思维就是扩大思维。换言之就是增加思维数量。

孩子动手打人了,或者不经允许就抢东西,再或者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被其他人制止了,作为父母不要觉得丢脸,觉得孩子被人欺负了,这种单向度的想法会限制你的思维,并断送了一次很好的育儿机会。

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应充分展开加法思维,和孩子讲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公共场合应该遵守的礼仪和规范,来一堂现场教学课,效果要比你在家和他重复十遍都有效。

写在最后:

说到护犊心切”,很多人都会感到莫名的反感,脑中总会冒出来熊家长带出来的熊孩子画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啊!好吧我们换个词叫舐犊情深”,你是否应该多理解家长一点,多包容孩子一点呢?

而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要如何避免落入知识的诅咒”,以更加有效和科学的方法来养育子女,并和他人形成积极有效的沟通,不要让娃的问题再造成困扰,而是成为我们真诚沟通和彼此祝福的桥梁,您说是吗?

关注@晓丹育儿,每日分享最实用的育儿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