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郝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关于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一直都是让很多的家长都非常头疼的事情,前段时间朋友过来和我抱怨,每次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都会觉得很生气,前两天孩子又如往常一样的回家,因为学校有些事情延迟了时间,所以孩子一回来吃了饭我就开始催促他去做作业了。
但是在做作业的时候,明明之前就已经做过的问题,也犯过错误指出来了,但是说了好多遍孩子就是依然记不住,一次还好还有耐心,但是每次都这样朋友就很生气,觉得孩子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自己说的内容,所以就对孩子大吼,说他一天在学校就知道玩,上课也不认真听,然后直接甩门就出去了。后来朋友想到自己对孩子的这个态度,也觉得不好,但是又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明明和孩子沟通了很多次,但是为什么孩子总是听不进去呢?对于这个现象,应该很多的家长都会遇到,而且每次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都会想到是孩子的责任,会指责孩子在自己说话的时候不认真听,指责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却从来都不会想是不是自己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但是,同样的一个问题家长说干了口水孩子却依然会犯,真的完全都是孩子的错误吗?答案自然不是的,每件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孩子不愿意听不认真听或许是事实,但是家长又为什么不想想为什么自己每次说的话孩子都不愿意听呢?是不是自己的解释方式出现了问题?
不久前我发现,孩子每次在学校里的时候都是一个乖孩子,老师还经常会奖励小红花,但是在家里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后来问了孩子才知道,因为老师每次要他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特别的仔细而且自己亲身示范一次,所以印象就很深刻,但是自己却从来不会这样做。其实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出现了这个问题,不妨试试INTRIGUE法则。
那么什么是INTRIGUE法则呢?在一件事情的传递上面是绝对少不了沟通的环节的,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工作的过程中。但是许多的人恰恰就缺乏这个沟通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只需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用去管对方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但是其实这样整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就没有完全的连接起来。
比如老师在上完课之后,虽然是把知识点都讲清楚了,但是学生却依然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这都是因为对于老师而言把知识讲清楚了,但是学生并没有接收到。
所以对于这个现象,白宫策略师洪恩就提出了一个INTRIGUE法则(也称凸法则):
指的其实就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的心理,强调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挖掘自身的优势,看到对方的主要需求点,用一种创新的思路去高效率的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这样才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决策者的信任和喜爱。
既然INTRIGUE法则可以有效的建立沟通桥梁,那么又应该如何在孩子的教育当中运用呢?1. I就是开场。
在一个沟通的过程当中,新鲜有趣的开场是最为重要的,毕竟没有谁喜欢枯燥无味的一段对话,这也不容易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所以在和别人进行沟通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去切入。比如在同样的一段上课的内容,但是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从一个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点切入,但是新手教师却总是很死板的从课文本身切入,这样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就会很不一样了。
2. N就是新鲜。
虽然孙子兵法当中有说兵不厌诈,但是同样的一种套路反复的在使用的确也会让孩子丧失了一定的兴趣和注意力。一家化妆品公司经营了好几年,但是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甚至都出现了破产的危机,于是老板便决定照有名的广告公司帮忙,结果却突然起死回生,后来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这个化妆品的品牌广告太官方死板了,根本吸引不了年轻人的注意力。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也是如此,在给孩子讲题的时候可以尝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切入。
3. T就是简练。
一段冗长的内容无论放在谁的身上都是会觉得很枯燥无味的,很多的内容其实明明用很简短的内容就可以说清楚了,但是很多的家长却总是很喜欢扯七扯八,这样的一个做法其实也是忽略了孩子专注力的问题。
本身孩子的好奇心就比较的强烈,注意力都很难集中。马克吐温曾经在教堂听一个牧师的演讲,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他讲得很好,就想着要待会结束要给牧师捐点钱,但是随着后来牧师讲的时间越来越长,马克吐温的耐心也就被消磨了,完全没了想捐钱的想法了。
4. R就是重复。
每个人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虽然有些东西可能本身并不长,但是如果不反复的去提及的话也是很容易忘记的,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会发现,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印象的经典台词和人物或者是一个品牌的广告,都是因为他们反复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才会如此。
5. I就是互动。
沟通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双向的链接,这个必须要重视。但是很多的人往往就会忽略这个问题,比如同事之前在公司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有一次上司安排了工作要他完成,但是他觉得自己只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就行,也没必要当面说,所以就选择了发信息,但是有很多的人却根本没有去看他的消息,所以后来他的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也被上司批评了。所以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也必须要记住要有和孩子的互动。
6. G就是倾听。
一个观点的表达除了自己说出之外,最为重要的其实是接收者的反应,所以家长在教育了孩子之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可以选择观察孩子的反应,或者是慢慢的引导孩子说出到底哪一块知识点不清楚,了解对方的问题和需求才能够让问题解决的更加的高效。
7. U就是有用。
有用的消息才是最能够吸引别人关注的,如果你把一段内容的开场也说的非常的有趣吊起了听者的兴趣,但是最后的内容却没有一点意义,那么也是很容易被遗忘的。所以想要让别人听进去自己所讲的内容,那么内容必须是要有用的基础。
8. E就是例子。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很多的问题简单的靠理论是没有办法理解和消化的,尤其是对于孩子这个理解能力比较薄弱的阶段,所以家长应该将问题结合实际,或者让孩子直接的去实践,这样的效果绝对是会比口头上的陈述来得更加的有效。
我们强调在沟通的过程要运用INTRIGE法则,那么这种法则到底有什么好处呢?1. 可以使问题完成的更加的高效。
沟通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如果没有掌握好中间的联系以及技巧,就很容易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但是如果运用这个法则,将一个所要表达的内容所区分开来,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去解决和完成,那么最后的问题也会完成的更加的高效,避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无用功。
2. 更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建立。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会出现很多的情感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沟通没有做好的缘故。比如在一个家庭当中,孩子和父母总是关系非常的冷漠,因为在孩子看来父母非常的自私,只知道逼迫自己学习,从来不会询问自己的感受。
而在父母的眼里,孩子非常的不懂事,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却考出了这样的一个成绩。其实毫无疑问双方都是爱着对方的,只是双方因为沟通的隔阂都无法感知到,感情自然也就变得淡薄了。
很多时候,问题本身都是不复杂的,只是因为我们人为的把事情变得复杂了。我们总是在抱怨和指责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自己反复去讲的一个问题却还是听不懂,倒不如想想是不是自己的表达方式出现了问题。
那么,对INTRIGUE法则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下你的看法。
育儿难题郝妈帮,家庭教育要学好,孩子健康身体棒,我是@好妈妈郝女士,帮你解决育儿小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