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下班回家后发现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做完或者根本还没有开始,你会对孩子说什么?
当你走进孩子的房间,看到满地的脏衣服、臭袜子,你会说什么?
你怎么作业还没有做完,你放学回家都在干什么,一天到晚只知道玩玩玩!”
脱下来的脏衣服、脏袜子就不知道放到阳台的洗衣机旁去吗,我总是天天给你收拾,我就活该吗,生了你这样一个儿子(女儿)?”
今天老师布置的英语口语作业,你录了没有?同学群里的好多孩子都已经上传了,你什么时候对作业也上点心?”
今天老师发的还要加强的名单里又有你,你上课都在干什么?为什么总是跟不上?”
你怎么又不愿意去上围棋课,给你交那么多钱上培训课,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你都这么大了,一点都不让我省心,太让我失望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年龄稍小一点的孩子当你说的时候可能只是低着心闷闷不乐,或者眼泪在眼框里打转。较大点的孩子可能会反驳或者摔门而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为他付出那么多,却一点回报都没有,孩子不光不体谅父母的辛苦付出,反倒变本加厉的抵抗,与我越来越疏离,都不愿意跟我说话了,真是白眼狼。
我说他,还不都是为他好吗,想让他做的更好,学的更好,长大了能有所成就,能生活的幸福吗?”
是的,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想的,有的妈妈甚至为了教育孩子做起了全职妈妈,本以为,孩子在妈妈的全情陪伴下会更快乐地成长,不想孩子却越来越沉默,时不时的给你整点刺激,来点叛逆,让你的血压一不小心的就上升了。
其实可能并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长们过多的抱怨语气,像一块石头,压得孩子喘不过来气。一份网络研究调查表明,在爱抱怨和诉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这些表现:会察言观色、较敏感、容易自卑、有想法不敢跟父母明说,习惯性的选择默默承受。
而长期在这种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又会怎么样呢?他们会习惯的去抱怨,抱怨老师、抱怨同学、抱怨家长。因为情绪也是会传染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没有带着抱怨和负责的情绪,那么又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告诉妈妈,你今天都完成了哪些作业,你感觉今天的作业难度大吗?”
今天围棋老师说你没去上课,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去吗?是你的时间安排不过来吗?
”今天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各科成绩都有进步,但是还可以再加强一下,这样你就能更好的掌握这学期的知识,好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这样和孩子说的,孩子会是怎么样的表现,他可能会敞开心扉的跟你交流起来。
孩子有可能会说 "今天学乘法,老师说的我不太明白,其它的作业都做了,就这个不会”。
以上只是打个比喻,但是在现实交流中,我们一定是有碰到的。
养儿育女,不是负担,也不是爱的单向倾斜,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灌溉和滋养。
当你带着负面的情绪与孩子沟通,那孩子如何用正面的情绪去与你沟通,就算孩子与你沟通,你可能都会认为他在狡辩、撒谎等。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沃尔特.李普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先理解,后定义,还是先定义,后理解?
如果定义先于理解,就有可能会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可逆转的伤痛。
回想我们与孩子的每一次沟通,是否在对话之前,我们已经假定了他的行为、他的想法,甚至事情的原因和经过?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做过一个实验,为我们演绎了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他邀请了一批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的人,将他们聚集在一个房间,遥控器一按,一段视频开始播放,伴随的是平缓而柔美的音乐。在这愉悦轻松的气氛中,观众们看到了茂密的森林,穿过森林,是一条绿葱葱的乡间小路,小路的尽头是蓝色的大海。看着珠海蓝天,听着舒缓美妙的音乐,观众们微笑着露出平静而祥和的笑容。
第一段视频播完后,丹尼尔博士开始了播放第二段视频。同样的森林,同样的小路,同样的大海,但奇怪的是,此次的配乐完全不同,用的是电影《大白鲨》的主题曲。这一次,观众们瞪大了双眼,有的人甚至微微张开了嘴巴,露出了惊恐的表情,还有的人身体尽量往后倾,好像马上要夺门而出。原来,这阴森悬疑的音乐让大家感到危机四伏。穿过森林、走过小路、来到海边,每走一步,都让人屏住呼吸,好像离大白鲨越来越近,它仿佛随时都会张开血盆大口。
不同的背景音乐产生的不同感受,让观众产生不同的情绪,就算是面对同一情形,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的不同反应。
仅仅是背景音乐就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变化,甚至影响我们的潜意识。所以当你用不同的情绪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而你得到的回应也是不同的。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
不要单纯的以为你的负面情绪只是属于你,你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处中,已经无形的让她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的你会发现他与你说话的语气方式怎么会这样让你难以接受。
曾经我也总是带着抱怨的情绪去与孩子沟通,刚开始他给我的回应是极力的说服我,慢慢的他开始低头不语,到后来他把我赶出了他的房间,重重的把门关上锁起来。
他的笑容越来越少,也基本不与我说学习之外的事情了,我们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
而且他的这种改变不光对我,他在与家庭的其它成员交流的时候也发生了变化。我与他的沟通和相处的方式,已经让他延续到了身边的其它人。这让我警醒,如果继续延续这种模式,这样对他的影响是不可预估的,有可能会导致性格的裂变,影响他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开始尝试去理解他,每次有问题时主动去问他是怎么回事,听他诉说,给他解惑。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好时第一时间给他肯定,在家作业完成及时又正确率高及时给予表扬。开始像小时候每天给他讲睡觉故事一样给他读书听,跟他说一句晚安,给他一个晚安的吻。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叫他起床的我,坚持每天早上定闹钟比他早起,来到他床边叫他起床,给他一个拥抱。现在我们的相处模式回归正途了,这让我很高兴。我很享受孩子与我的亲近。虽说在辅导作业的时候偶尔会有不悦,但是他也能理解我,他说知道妈妈这是在督促他的学习。
父母乐观,孩子就阳光;
父母肯定孩子,孩子就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民国才女林微因,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林微因童年并不幸福,她的母亲不被丈夫重视,父亲再娶后,她和母亲基本上都是与她的祖父母居住在一起。母亲经常在她面前抱怨,抱怨自己命不好也抱怨丈夫的不是。在母亲阴影下长大的林徽因很受影响,在自己的童年总是三缄其口。提起她的母亲,她说: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童年时母亲的抱怨,久久困扰着林徽因,即使她已经功成名就,也会沉溺于过去的不幸福中。让她带着一丝忧郁的神韵。
父母的情绪,不仅决定着孩子此时是否快乐,还会深深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生格调。
不抱怨,终于心怀美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孩子才会更优秀,生活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