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3岁看大,7岁看老,是不是真的准,有没有别的影响因素?

3岁看大,7岁看老”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古谚,意思是孩子从3岁左右的表现,可以大致看出他以后可能是什么样的人;随着孩子年龄逐渐长大,其人格特征日趋稳定,孩子7岁左右拥有的习惯特征,即使到了老年,也可能还有。

3岁看大,7岁看老。”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然后总结出来的、有关人成长的规律。 在一定条件下,它具有可信性。

现代医学、现代解剖学和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这句谚语的成立提供了证据。证据体现在如下2个方面:

1.脑重量

人脑的生长最快的时期始于出生前3个月,一直持续到4岁左右,这段时间是神经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微笑、牙牙学语、爬行、走路和说话等所有在婴幼儿期出现的感知、运动和认知发展的主要转折点都是在脑发育——尤其是大脑皮层的快速发育——基础上,才可能实现的。

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时的脑重量约400克,已经达到成年人脑重的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左右。出生后儿童脑重随年龄增加,不过增加的速度表现为先快后慢,到六、七岁时儿童的脑重接近成人水平,大概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0%。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程度

研究发现,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不是主要依靠神经细胞大量增殖,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新生儿的大脑皮层表面较光滑,沟回很浅,然后随着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和长度增加、分支增多,神经纤维从不同的方向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皮层各层,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丰富,从而导致大脑重量的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大脑神经纤维逐步髓鞘化,神经纤维髓鞘的作用类似于电线外部的那层绝缘体,它可以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的道路迅速传导。到6岁末,儿童基本完成所有皮层传导通路的髓鞘化。到7岁左右,儿童的大脑两半球皮层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除额叶区尚不够成熟外,皮层细胞结构分化基本结束。

因此。从人的高级神经中枢——大脑按部就班的发育进程来看,3岁看大,7岁看老”的正确性是有人的生理基础做依据。

但是,当代神经精神医学界发现:锻炼可以改造大脑,人的大脑终生具有可塑性。基于这样的事实,3岁看大,7岁看老”不是真正的真理了。

人过了大脑发育最快的年龄,即便已经成年,如果本人特别渴望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还是可以彻底改变的。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国际公认的神经精神医学领域专家约翰·瑞迪著的《运动改造大脑》,以及世界知名的神经科学家、纽约大学终身教授著的《锻炼改造大脑》,这两本书都分别讲述了行为习惯改变可重塑大脑,用实例证明了大脑终生可塑。

通过重塑大脑,改变大脑的激活区域,从而引发大脑神经回路的改变,进而带来人的脾气、性格、心理、行为等一系列改变。渐渐地,人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岁看大,7岁看老”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

总之,3岁看大,7岁看老。”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人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遵循的金科玉律。原因是人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一直不断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相互影响。

###

3岁看大,7岁看老。今天证明还是有科学根据的。孩子的性格,90%是在3-6岁之间决定的,人生接下来的数十年,不过是在10%的范围里微调而已,除非经历很大的变故。当然,这些心理学的研究是否100%可信值得商榷,但是从我们的经验看,我们周围人的性格,大多是小时候养成的。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两个熊家长。

父母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并不是一张房产证或一辆车,而是立足于社会的教养。我一直反对关于教育的起跑线一说,不过,如果说有落后在起跑线上的人,那个起跑线就是他们的家长。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的起跑线。

来自《吴军来信》和《父母的语言》

###

这是老话,说对也可以说不对,不应盲目理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大教育家的话句句在理,因为从幼儿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3岁前他的大脑发育是出于一个极大的高峰期。在一个婴儿出生时,他的大脑重量约370克,在此后第一年内,他的大脑重量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大脑重量为其出生时的两倍,占成人大脑重量的50%,而孩子的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3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所以说3岁之前是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经做了这样的一份报告,报告称,通过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3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曾经引起世界性的轰动。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003年,当那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通过这些人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基本和小时候一模一样。由此可见,3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称为婴幼儿期,这个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下面的成长规律:

1.性格: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3岁之后变化不大;

2.智商: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3.学习:3岁之前是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4.身高:3岁之前是孩子身高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3岁之前对身高造成的损害将永远无法弥补。

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3~7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所谓7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后,基本上就难以重新塑造了。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变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毕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去改变,因此,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具备征战一生的能力和资本。卡斯比教授曾经强调说:在0~3岁,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也就是说,此时父母的行为准则就是模板,它直接决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据的行为准则。父母不但要在这个时期关注孩子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比较重视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着重于对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发展,也不关注孩子性格的形成过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长。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出生开始,到去世结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0~7岁的心理发展情况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厦的基础部分,直接决定了大厦的风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够给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惯和环境真的很影响人,这个阶段的孩子受外界影响很大。很多好的习惯都会在这个时候养成对以后的人生影响还是挺大

###

您好

这句话的意思不无道理,

大部分孩子的性格形成大概就是7-8岁之前,家庭因素有很大的一方面

###

回答:这个只能说明一个性格问题,但是不能100%的确定就是这样,所以我觉得每个人会随着时间性格有细微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