媛媛妈妈告诉我,媛媛四岁了,是个不合群的孩子,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她都不理。其实她会唱歌,会跳舞,就是不愿意在人面前展示,不出趟子”。妈妈说这番话时,媛媛就站在身边,两眼骨碌骨碌转着,就是不吭声。看上去,小姑娘很可爱,弯弯的眉,大大的眼,不说话时,嘴角也是向上翘的,怎么会不合群呢?
我问孩子妈妈:平时在电梯里,楼道里,看见邻居,你会主动打招呼吗?”认识的就打招呼,不认识的就不打招呼。”小广场上,看到别的家长带孩子玩,你会带着媛媛一起参与玩吗?”熟悉的就一起玩,不熟悉的就不玩。”你是个主动结交朋友的人吗?”听到我的第三个问题,这个妈妈若有所思:我不是个主动和别人交往的人,这样不太好,所以,我希望孩子合群,能主动和别人交往啊。”媛媛和熟悉的小朋友玩时,开心不?”开心啊,有时玩得家都不想回呢。”
初步了解情况后,我告诉媛媛妈妈,媛媛在和别人交往中只是不主动,不是不合群。而且,孩子表现出来的冷淡,和她这个妈妈有关,妈妈就是个人际交往中不够主动的人。因为孩子还小,处于跟着家长有样学样的阶段,所以解决女儿的问题,首先妈妈要改变。
我告诉她,以后只要女儿在身边,在电梯中遇到邻居一定要先开口打招呼,认识不认识都一样,没话也要找话说,哪怕就是吃了没?”出去啊!”今天天不错。”这样的寒暄。接着就要让孩子也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地叫上一通,开始孩子可能不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就会主动叫人的。在小广场、游乐场也一样,自己要主动和陌生的孩子家长打招呼,主动邀请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做游戏。
在家长努力改变自己的时候,潜移默化,孩子会变得主动起来。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要注意,在向别人介绍自己孩子时,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个标签。孩子的行为,有时是受大人暗示的。
举个例子吧,有的家长吓唬孩子,你不听话,我把你送学校去,让老师狠狠地管教你”,试想想,这样的话听多了,孩子还会愿意上学吗?他对学习求知的美好还有憧憬吗?
同理,孩子听到家长在告诉别人我的孩子不合群”时,可能下意识的接受这个判断,认为我特殊”我不合群”,从而失去社交的积极性主动性;孩子在听到家长告诉别人我的孩子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他爱动脑筋,懂得合作,懂得分享”时,他也就有了接触新朋友的愿望和动力。
当孩子不愿意尝试新游戏,不愿意当众表演,甚至不想一个人睡时,你理所当然地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甚至在心里为孩子完成了情绪容易失控,依赖性强,逃避;家里学校两个样,脾气坏,窝里横……”的画像?
许多成年人的拘谨都可以追溯到孩童时代。因为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在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出不愿意探索,对什么事情都畏畏缩缩的行为,而家长却只会把责任全推到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