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经常动手打人?有攻击倾向?解读孩子攻击行为背后的"暗语"

孩子的攻击行为会时常发生,比如我们在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些"小霸王"性格的孩子,会特别容易惹怒其他的小孩,然后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我们都希望这样的小孩不要接触到自家的孩子,而且对这种孩子也是非常讨厌的。

当我们家的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也是非常让家长忧心的,因为不让孩子呆在家里可能就会造成性格孤僻,但是带孩子出门总是引起祸端,尤其是带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突然发起脾气,在愤怒的时候把别的小朋友推开,那么这种攻击性的行为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会引发,而且让妈妈很担心,等它长大的时候该如何得了?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应该做好引导作用。首先需要了解宝宝攻击行为都有哪些表现呢?

攻击行为的表现

首先在孩子出现有情绪或者是有愤怒感的时候,他会选择一种方式宣泄情绪,所以才有了攻击行为,攻击的对象是比较广泛的,比如在与妈妈交流的时候他揪住妈妈的头发,或者直接动手。

在身边有小伙伴的时候他会使用抓挠的方式来攻击对方,这种情况很普遍,在2~3岁的孩子表现的是非常强烈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在增强,而且他的保护欲很强烈,为了避免被别人欺负他总是想要先下手为强。所以对于两岁左右的孩子,家长不用担心,在孩子懂事之后就会纠正这些行为,但是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养成坏习惯,等到长大之后也会是一个爱攻击别人的小孩,具有暴力倾向。

1 占有领地或者是抢占物品而伤害别人

当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手里拿的玩具很新奇,他特别感兴趣的时候就想用试图攻击的行为霸占这个物品,他会一把将对方推开或者是用打的方式产生攻击行为,他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活动领域或者是抢占玩具。

2 肢体攻击和语言攻击,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和快乐

比如在别的小朋友不小心摔倒时,他会嘲笑别的小伙伴,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但不给予帮助,还在说坏话,各种讽刺和打击等等,这些都是攻击的一大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方式也有不足,也有时刻的改变,所以家长应该保持觉察,当孩子一旦出现攻击行为,要及时的引导并且纠正,所以经常动手打人或者是有攻击倾向,家长应该解读孩子攻击行为背后的暗语都有哪些呢?

攻击行为背后的"暗语"

作为家长应该反思,孩子在家里是不是经常会有挫败感,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得不到满足或者是自尊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充满敌意,想要侵犯别人或者是欺负别人,宣泄自己的气愤。

而且他的情绪较为敏感,也很暴躁,比如说他一个人玩的很开心,如果有别的小朋友打扰了他,或者孩子担心别人的出现会霸占他的玩具,所以它就会通过语言或者是肢体进行攻击。

这类孩子大多在家里都缺乏陪伴,缺乏成就感,而且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就会引发爆发式的攻击行为,不仅宣泄暴躁的情绪,而且试图通过这种方法获得大人的关注和内心的满足,因为只有做坏事的时候才会让爸爸妈妈更加重视他,所以这也是孩子的攻击行为背后的暗语。

其次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是时常觉得自己很失败的时候,他也会试图用攻击别人的行为,证明自己的强大,满足虚荣的心理需求。比如宝宝在家里经常被爸爸妈妈指责,或者是没人注意到他,那么他在与小朋友打架之后就会把对方吓掉,这种畸形的成就感就会满足孩子的心理,博得大人的重视。

家长不同的反应,孩子有不同的结果

感知能力强的家长可能面对孩子攻击性的问题,就会给予温暖的回应,正确的温和的引导。然而不够聪明的家长,可能就让孩子面壁思过,加强孩子自我攻击的倾向,其实孩子攻击性是天生具备的。

因为人的原始本能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有两种反应,要么"打"要么"逃",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背后是波澜起伏的情绪,所以面对情绪的大海可能每天都会有起起伏伏的反应,时而波澜起伏,倦怠无力,就像是海水一般,这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所以像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开始尝试释放。比如孩子在一岁左右就会出现咬妈妈乳头或者是扯妈妈的头发,或者还会说:"妈妈我讨厌你"之类的言语攻击的行为。所以对于早期的攻击行为,如果父母能够重视,然后给予接纳就像是温暖的海水一般包容着孩子的各种情绪,孩子就会去感觉到安全,甚至会认为父母是爱我的。

如果当孩子说:"我讨厌你",那么家长会说:"那我不要你了,或者说我也更讨厌你",这样的孩子自信心和意志力就会变差,难以构建,生命无法充满活力。而且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攻击性的行为都像冰冷坚硬的墙,严厉的惩罚,或者是给孩子扣一个调皮捣蛋坏孩子的帽子,最终让孩子变得绝望,他会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或者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认为自己的存在感很差,觉得自己不配,或者是不值得被爱,常常就会自我诋毁,自我限制,甚至出现自我摧残的行为,失去活力,压抑情绪,产生负面的影响。

案例:

孩子跟妈妈玩耍的时候,由于出现了愤怒的情绪,便一把扯住妈妈头发或者是撕咬,这个时候大多数妈妈都会打孩子几下,并且当孩子有稍微性语言攻击的时候就说:"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我就不要你了"或者说:你这个狼崽子我真是白养你了!这么没有良心!道德绑架扣道德的帽子,都会让孩子形成情绪垃圾,产生心理疾病。

回想之前的孩子都是放养,而现在的孩子都是圈养,圈养的孩子活动空间有限,在相互攻击当中,满足需要释放攻击,所以,在生存原则上,只有学会自我保护才能安全。

现在的孩子都被爸爸妈妈保护惯了,犹如活在牢笼,每天接送孩子上学,而且不准与其他的小伙伴有过多接触的机会,以免孩子出现被欺负的现象。在学校里这不能跑那不能跳,而且不能喧哗,这不可以那不允许!所以限制的枷锁太多,旺盛的生命太缺少释放和宣泄的途径,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攻击的行为,其中还包括自我攻击。

孩子自我攻击,全是家长一手造就

孩子会时常啃指甲,指甲都咬秃了,其实这些都是自我攻击的行为表现,孩子越弱小越容易进行自我攻击,这便是长期压抑,已经超出了承担的极限。

一般过于严苛的家长都会制造内心压抑的孩子,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并且内心压抑着很深的恐惧和愤怒。我们都希望孩子生理健康,不要压抑,内心不要有冲动的魔鬼。所以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带孩子去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爱上体育,爱上自然,那么体育运动就是孩子情绪的宣泄口,大汗淋漓之后会让孩子觉得异常的轻松。

其次画画也是释放情绪的好工具,有的孩子爱上画画,从他画的内容就能看出来有的孩子画的一些恐怖的画面,或者是全部都是黑白画,这样的孩子心理情绪垃圾比较多,但是无论孩子画什么样的画,家长都不要给予道德评判,这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画的效果并不重要,聪明的家长从孩子画画当中就能够解读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释放情绪。

对于时常啃指甲的孩子,妈妈可以温柔而又有力的拥抱住他,并且明确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愤怒,不开心没有关系,我不会怪你,我知道这也不是你想要看到的结果,等你心情好点了,我们再来说这件事情"。

或者当孩子有攻击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不如我们一起打枕头吧,或者是一起把让你生气的那个家伙给画出来,我们一起来打他。"如果你是这样明智的家长,孩子就会多一些轻松少一些压抑,我要为你点个赞!

情绪就像是洪流一般激荡汹涌,同时富有活力,生命本是一个创造的旅程,我们要做承接者并且要做情绪的主人,减少攻击,把攻击是放在艺术上以及情商上,这将会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创造力的世界,所以当孩子出现攻击问题,家长不要以暴制暴,更不要有言语的评判和打击,给予孩子有力量的爱和支持,化解孩子内心积压的情绪,释放情绪,这样的孩子,将会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