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导读:潜能与智力的开发

孩子蕴藏着无限的潜能

对于如何成为生命体、如何成为自由与独立的个体的事实,科学无法作出解释。

1930年,在生物学的研究方面,美国费城的学者有一项与现行理论完全相反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动物的心理形式先于生理形式。如果心理形式早就存在,这就意味着生理形式是自动完成自己的建构,使其符合心理需求或本能。

从很多动物选择食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动物选择食物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是为了完成自然赋予的使命。似乎动物的器官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计划,生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服从隐藏的命令,它们维持着环境的和谐,并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然而,世界的一切并不是为我们的享受而创造,我们也需要为这个世界的进步付出努力。

当我们研究人类与其他动物时,发现了主要的不同之处:人类不具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人类不具有特定的住宅。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能适应各种天气,只有人能自由地去喜欢的地方。人参与运动的方式最多样化,而且能用双手做事,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人似乎什么都能做,能走、能跑、能爬、能跳、能像鱼一样游泳。而且,人类有最多种类的语言。然而,在刚出生的孩子身上,我们却没有看到一种类似能力的展现,他们必须在童年期一样一样地学习。刚出生的孩子几乎是瘫痪的,他们不具有任何行为能力,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会走路、攀爬、跑步。孩子不仅会获得所有人类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动物,而且还会调整自己去适应他所面临的生活环境所提出的越来越复杂的要求。对于这种适应性的工作,我们已经不容易去完成,只有交给孩子来实现。

尽管我们喜欢某个环境,但是却只能把它保存在记忆里。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却能不知不觉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构成内在心理的一部分。孩子能够将所见所闻融入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带着感情和偏见看待问题。从理性角度来讲,我们不应该带着这些感情和偏见,但是我们却很难彻底摆脱它们。因为,这些感情与偏见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中,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要改变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就必须以孩子为突破口。因为,我们所能做的太有限了,而孩子却有无限的潜能。

注意力源自潜意识

我们希望孩子会有好的意志力,并认为孩子能否专注做事与他的精神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都认为三四岁的孩子的一个共有特性是注意力不稳定。三四岁的孩子会被自己看到的任何事物吸引,他总是转移注意目标,难以专注于某个固定的目标。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是教育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现代派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对于儿童注意力的极端变动性我们都有所了解,这种变动性使孩子的第一节课非常混乱……似乎孩子属于天然吸引他注意的东西,却不属于他自己,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吸引孩子的注意。

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性格和意愿的根源。所以说,能够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年龄幼小的孩子的注意力不是人为培养的,而是某些目标能够使他的注意力变得集中。好像是这一目标附和了孩子内心的某种冲动,这种目标是孩子受他成长发育的需要”的引导而发现的。新生婴儿在吸吮活动中完成了复杂的协调运动,并受到无意识的营养需要的制约,但这种活动并不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新生婴儿的口腔运动并非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他的第一次心理活动也是这样的。所以,最先给新生儿外部刺激的就是妈妈的乳房、妈妈的乳汁。当新生儿吸吮乳汁的时候,他的小脸就会表现出一副令人惊奇的神情,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帮助大自然,我们有必要研究自然的初始阶段。正是因为大自然初始阶段非常简单,所以也最能够揭示真理,而真理则可以解释许多复杂的现象。生存的自由就是利用一切方法去观察生物的真正的基础。

打开孩子注意力的大门

在研究孩子注意力的时候,我们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观察引起婴儿注意力集中的刺激物,这种刺激主要是感官方面的,并且要有强有力的伴随在感官方面的生理适应。由于婴幼儿在生理方面发育还不完全,所以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来发展这种适应力。那些不能在发育过程中对适应力起到刺激作用的物体,就不会引起婴儿的注意,也许还会让婴儿感到疲劳,甚至伤害到他们的感觉器官,比如婴儿的耳朵或者眼睛。

我们发现当孩子选择了某物体,并长时间地去摆弄这一物体的时候,他的脸上还会显示出非常愉悦的表情,而愉悦正是孩子健康活动的一种表现,愉悦的感受有益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孩子的注意力也需要有和他所需要的外部目标相关的观念性的准备工作,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内部心理的适应”。当外部刺激在起作用的时候,孩子大脑内的中枢神经就会通过内部的程序依次兴奋起来。

构成注意力的中心行为是心理和哲学的价值观因素,它在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老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以确保老师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孩子的内部力量会去开门”。

当孩子对某些目标不了解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兴趣,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将孩子从已知带到未知,从简单带到复杂,让他希望通往未知的世界,而通往未知世界的开门钥匙就是事先存在的已知。这样,我们引导孩子产生期望,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到所期望的事情上,就会比较容易了。

在教学法的概念中,让孩子选择自己恰当的位置,也就是说要让他做好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准备。在已知、未知和相似的事情之间,都需要依靠技巧来操控。所以说,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合适的经验体系就能改变或造就一个人。

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现象,提醒了我们具有判断力和思想的人会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威廉·詹姆士提出一个理论,那就是注意力在集中的过程中会和事物的天然属性密切相关,他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也是生命的神秘因素之一。所以,人类不知道自己的最高智慧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他对于最高物质的欲望是从哪里产生的,人类就像是一只蜜蜂一样,凭着本能去酿蜜。人对外部事物的态度构成了他天性的一部分,并且会影响到他性格的特性。

我们的注意力不是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吸引,而是被符合我们兴趣的东西吸引。我们会选择对自己的内心生活有用的东西,这就是能引起我们兴趣的东西。人的内心世界建造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这和我们内心活动的要求是一致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反映了我们自己的状态,但我们并不是由注意力所创造的。人的性格、内心的差异会在人处于同一环境的时候表现出来,因为每个人都会在环境中获取各自需要的东西。构成个体的和自我有关的外部世界的经验是不会发生混乱的,导致混乱的是那些熟悉个体的能力。

正确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为决定作准备的意志机能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具有很高的价值,需要得到建立和加强。假如说坚持不懈是意志力的基础,那么决定如何行动就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完成某个有意识的活动,就需要先作出某种决定,而决定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在作选择的时候,就会有动机,最终某个动机会占上风,于是我们作出了相应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哪种动机会在我们的头脑中起作用,我们会希望有人能给我们一点儿建议,能为我们指点迷津。可是,我们又不一定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每个人的意志都是自己的,我们仅仅是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一些知识,但却不一定会遵从他人的意志。

作决定其实是一种脑力劳动,所以身体虚弱的人应尽量避免。人的一生需要不断作出选择,在一次次类似的练习中,我们逐渐变得强壮起来,能够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清晰的思维和善于决断的能力会给我们自由感,一个人的不自由莫过于不能自己作出决定,只能听从他人的指挥。

怕犯错、怕承担、怕在黑暗中探索,这样的恐惧导致我们像被链条拴着的狗一样,在别人的后面摸索,陷入依赖别人的泥潭。如果没有人给我们出主意,我们会连一封信也不会写,一块手帕也不能买。在存在思想矛盾,需要马上作出决定的时候,薄弱的意志需要向坚强的意志屈服,懦弱的人会犹豫不决。当我们看到他被梦魇般的屈服困扰着,就知道他已经向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的深渊迈出了第一步。所以说,年轻人越是容易屈服,不去培养坚强的意志,就越是容易成为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的牺牲品。为了确保精神上的安定,人必须学会独立,不能依赖任何人,因为在紧急关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总是不能马上获得帮助。

坚持工作、清楚地思考是对不同的习惯进行筛选,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件小事都作出决定,对他人的行为逐渐进行控制,或者在不断重复的行为中增强自我指导能力,这些都是构建自我个性所需的坚实基础。

我们需要经常锻炼我们的意志力,用这种灵活的方式去保证我们的心理健康。孩子通过自我教育,会将复杂的比较、判断等内心活动付诸行动,并且用这种方式获得条理清晰的思维,这就是他们在培养意志力。这样一来,孩子可以在生活中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依靠别人的帮助来作选择。初期时,所有的行动都是由冲动产生的。而此时,生命会自然出现并成长,怀疑和胆小的心理也会逐渐消失。

若是不允许秩序性和清晰性在内心成长,而是用混乱的思维去死记硬背,阻止孩子自主选择和决定,就会阻碍他意志力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孩子说 我想要。”这样就阻止了孩子初期意志的发展。这样,孩子会意识到有意图控制他们思想行为的力量,因此他会变得胆小,没有勇气去承担和付出。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能动性,谁都不会先是要求孩子静止不动,或者是用胶水黏住孩子的四肢,导致他的肌肉萎缩,甚至几乎瘫痪,然后再向孩子描述有关小丑、杂耍演员、拳击冠军或摔跤运动员的故事去刺激他们,激起他们心中强烈的愿望。显然,这样的做法是荒诞的。

可事实上,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我们确实在做这样的事情。开始,我们企图消除它,以此来阻碍意志各个因素的成长和发展,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孩子,让他按照我们的意志行事,我们总是代替孩子作出选择和决定。然后,我们再告诉他 意志就是行动。”

让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丰富,可以算作是孩子的一大特征,因此我们该抓住他的这种特征对他进行教育,以帮助他发展这种特殊的禀赋。孩子的心理并不仅仅局限于他所见到的事物,他还有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心理,那就是他拥有的伟大的想象力。人对于那些未在眼前的事物只能想象,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高级心理能力才能将其想象出来。但如果人的心理被实际的所见所闻局限住了,那么他的视野就会非常枯燥乏味。

我们并不知道儿童的想象力到底有多强,孩子通过无意中听到的谈话内容形成了世界”的概念,或听到了很多关于美国的情况,当听到有人将他所听到的情况与地球仪联系在一起时,他内心的兴奋点就会被激起来,他会立刻驻足观看,而他的表情也似乎在说:我发现美国了!”在这之前,这个孩子可能只能胡思乱想,只能胡乱猜测他所听到的单词,一般来说孩子只能这样做。而现在在思维世界中对客体事物的想象对他一定是一种巨大的安慰。

可能人们一直都认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玩积木和听童话是孩子的两种主要需要。玩积木这样的活动可以在孩子的心灵和周围的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联系,使孩子能够认识并最终驾驭环境,他可以从中获得发展。而听童话这样的活动,则会让孩子的想象力得以发挥。

不过,如果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实物,让他能在这些实物上运用强大的想象力,那么孩子的心灵就将与外部世界相接触,这对他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都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游玩、想象和提问,这是他们的三大特点。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也经常会误解孩子,将事实的真相告诉给孩子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显然都需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发挥他的想象力。孩子的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的逻辑推理所能解决的,因此我们才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

我们必须要知道孩子是怎样发展的,而且也必须要摒弃一切先入之见,因为理解3~6岁孩子的心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我们成人却恰恰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灵敏的观察。但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会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这要比从我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多一些。而我们,则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他。

孩子长大成人时,我们该好好问问自己:为了孩子的成熟,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给了这脆弱的灵魂怎样的帮助呢?有没有使它变得更加正直坚强呢?”

有一种错误的方法,即让孩子将虚幻当作现实来接受,使其依此来发展他的想象力。不过这些想象的成果是我们的,并不是孩子的,他们只不过是相信了我们的想象,而他们自己却并没有想象,这容易培养出轻信。轻信是还没有成熟的头脑的一大特征。而拥有未成熟的头脑的人,也就是缺乏经验及现实知识,缺乏辨别真理与谬误、美丽与丑恶、可能与不可能的人。

无论想象力是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是不是具有构筑的材料,它终归是一直存在着的。不过,如果它的存在不是建立在现实和真理的基础之上,如果它的存在并不是用来建造伟大的建筑,那么它也就只不过是建造出一种外壳,用来压抑智力和阻止真知之光射入人的思想。在这样的错误之下,人类已经浪费或者正在浪费掉很多的光阴和精力。所以,如果想象失去了事实这个支撑,那么它的存在就会像是没有目的的功能练习那样,使体力逐渐被消耗殆尽,同时也会使人的智力被无端浪费掉,并可能使人掉入心魔之中。

我们应该避免人为地阻止孩子发展到下一个阶段。假如是我们将婴儿的想象力抛在了贫乏里,而且这种想象力还是他们在幼稚期中的那种不成熟”的大脑的产物,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在成为事物的主人的环境中生活,或者用一些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知识以及经验来使他的头脑丰富起来。当我们为孩子提供了这样的一些条件之后,就必须给他自由的空间,让他自己慢慢地成熟起来。而也正是从孩子的这种自由发展之中,我们才有可能期望孩子将他的想象力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