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习得一门语言,除非他们患了精神或生理疾病。不但如此,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孩子都能习得一种以上的语言,他们到了六七岁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双语者」或「三语者」。
乍一看来,这种奇迹般的「语言本能」好像来得毫不费力。
因此,很多语言老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第二语言习得,即在教室进行的外语学习,可不可以复制小孩子习得第一语言的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人真正教小孩子语言,小孩子也不是有意地进行语言学习的。
孩子的语言学习是无意识的语言习得其实是小孩子在从大人和周围其他小孩子那里大量地接触语言后,在潜意识中发生的。
他们的本能——那种我们与生俱来的心智能力,作用于他们听到的语言,并把它转换成语言的知识和说话的能力,就这么简单!
或许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例如,如果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小孩子所接触的语言,那么我们会发现,他们所接触的是一种特别的语言。
人们和两三岁孩子说话的方式和其他成人说话的方式不一样。
父母们使用更简单的语言他们(尤其是父母)和小孩子说话的时候,会使用比平时更夸张的语调,和更高的音高,这样可以传递出特别的兴致和共鸣。
他们也会简化所说的语言,使用更短的句子和更少的从句。他们选择孩子能听懂的特殊词汇,而不使用那些更复杂的、孩子们听不懂的词汇。
他们诱导孩子加入对话,使他们参与交际,从而使所用的语言成为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孩子能够说话前,父母在和他们交流时,好像他们已经在参与对话了。
比如,一个妈妈会说:
Do you want some more milk? (你还要再喝一点牛奶吗?)
[孩子发出咯咯笑声]
You do? Yes, you do. All right, then ... (还要?是的,你还想喝,好吧,那么……)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已经被教了语篇的规则,尽管孩子和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跟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不是有意地选择使用简化的语言和夸张的语调。这些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因而如果你问他们具体是如何与孩子说话的,大多数人是说不出他们选择词汇和语法的依据的。
最后,孩子有很强的动力去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即使在他们能说出一个完整的词之前,他们已经出于本能地想要让别人了解他们高兴或不高兴,还有他们是否饿了,是否害怕了。
他们能听懂的话越多,尤其是他们能说的话越多,他们交流这些情绪的能力就越好。
这一切的发生和孩子的年龄有关,还和他们大脑的发育、成长有关。
语言本能受年龄的影响语言习得「在六岁前顺利无误地发生,从六岁之后能力逐渐减弱,到青春期之后,就很难继续进行」(Pinker 1994:293)。
换句话说,这种本能吸收语言和语境的能力,以及把这些吸收的内容转化成「完美」的语言听说能力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但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就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尽管他们单纯本能地接受语言的能力衰退了。
无论如何,第一语言习得是一个特别和独特的过程,很多理论家和教学专家试图研究,我们能否在语言教室里复制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从而让第二语言学习更加成功,也因此发展出许多不同的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案。
编辑:麦子@小学英语同步课堂
本文选自Jeremy Harmer: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