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天生就是精神贵族”,但如果出生后的环境是个世俗环境,他的精神贵族”的风格和风范就会被取消。这和一出生就因轻度感染被绷带蒙住眼睛半个月的小托蒂一样,眼睛被察觉不用,它的视觉功能就被取消了。
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贵族”的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样的环境、在十几年的生活中固定下来。然后,他既可以入乡随俗”,融入传统生活样式中,还可以再回到精神贵族”的生活中去。

你一定会想,儿童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儿童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时候会如此投入和如此有愉悦感。这是因为好的动画片几乎是很多孩子唯一的精神生活的来源。只不过动画片所展示的精神层面各不相同,因此儿童吸收得也不同。
由于在我们文化和生活的周围,许多成人并没有成长到可以拥有精神生活的程度,这导致儿童生存的环境中没有精神生活。儿童从哪里获得精神生活呢?这个来源只能是动画片、音乐、绘画和书籍,但是最后的精神活动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互动。
勃纳德·利维古德说:精神总是要求实现生命的目的,它总是指向终结。在心灵中,这个目的作为一种召唤被体验到,作为一个生活计划被酝酿,或作为一种生活之路被期待。”
我把精神理解为儿童对正善美的了悟。
真善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活生生的生活。我们的一句话、一种心态、一个举动、墙面的装饰……永远呈现的都是这些内容。我们的话语是直指真相还是谎言或废话,我们的心态是猥琐的还是健康的,儿童对此的敏感度高于成人。这些正是他们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如果不清明,那么文化就造就了人。
童童每天早晨到幼儿园,都必须从幼儿园大厅右边的楼梯上楼,尽管左边的楼梯离他的班级近,但是如果妈妈想要从左边上楼,童童就坚决反对。右边的楼梯上挂着现代派画家的画,有梵高、塞尚、高更……转过楼梯,二楼的走廊里,挂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画。童童需要每天从右边上楼,每天认真观看每一张画,一直看到教室里。童童最喜欢的一幅画,挂在班里,叫《宇宙元素》。有一次,老师告诉我,童童看了14分钟,然后就像美餐了一顿,愉悦地离开了。他从来没有告诉成人,他看到了什么。他用感觉,感觉着精神。这个活动持续了好几个月。
名画总是孩子们的最爱,就像那些著名的音乐一样。那里表达的,是精神;那里对话的,是精神。
精神生活是人类共同的嗜好,人类的核心正源于此,而儿童尤为敏感。只是成人并没有预备这样的精神环境。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这阻断了儿童的精神生活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呼应。
孩子可能本来就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有着本能的嗅觉,如同植物和动物的本性。所以我们聊天的意识和语言在什么层面、在什么精神层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依依8岁,在一次音乐课上,老师给孩子欣赏的音乐是《梁祝》。依依回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听盛中国拉的《梁祝》”妈妈听完以后,忙给孩子找。交给孩子以后,孩子便坐在沙发上听了起来。听着听着,便躺在了沙发上。等到乐曲尾声的时候,妈妈走过去看女儿,发现女儿泪流满面。妈妈感到震惊,她问我:你说我女儿为什么哭,她真的能听明白吗?”许多成人不知道,音乐是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善美。儿童是最容易听懂的。

只有儿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灵世界中。他们先满足些许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发展的工具的需要,随后他们对物质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见,或者不再感兴趣。
大多数成人都会为物质世界、世俗世界所烦扰。他们需求于物质世界,依赖物质世界,研究物质世界,享受物质世界,争取物质世界,分割物质世界,设计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献身于物质世界。他们和世俗世界紧密相连,和他们成为朋友,和他们争战,最后不情愿地成为世俗世界的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人就会过于低估儿童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过分高估自己的水平。
·女王:吵什么,全是窝囊废!我还活得好好的,又没断气,你们都给我哭什么?”
·青蛙:金刚葫芦娃来啦,金刚葫芦娃来啦!”
·鳄鱼:跑什么!乱什么!”
·女王:金刚葫芦娃就是有天大的本领,也打不过来。我已经用迷雾挡住了那蛮小子。他在那里有得瞎折腾。”
·壁虎:对,这是女王的脱蝉之计,我亲眼看见大王被葫芦娃打得落花流水……不,是葫芦娃把大王打得落花流水……我该死,我该死,反正大王本领最大了。”
这就是一个作者显现出来的来自物质世界的声音,粗俗、慌张、枯燥、混沌和绝望。如果被物质世界锁住,人就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创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这也是直接的生存层面。当然这是断章片语,但类似的生活场景到处存在。如果我们长久地让儿童在这样的伪精神氛围中生存,儿童的精神生活没办法得到正常的回应,精神就沦陷了。
如果我们听到粗俗的话语感到不舒服,那就是你有辨别了;如果我们听到枯燥的话语感到很难过,那就是你有向往了;如果我们听到无聊的话语感到想逃避,那就是你有选择了;如果我们听到难听的话语感到挥之不去,那就是你有需求了。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你再听、再看一段喜欢的,把那份不喜欢的感觉冲掉。
孩子继续听(纪伯伦,《论美》)。
她不是犁痕下树皮中的液汁,也不是结系在兽爪间的禽鸟,
她是一座永远开花的花园,一群永远飞翔的天使。
阿法利斯的民众呵,在生命揭露圣洁的面容的时候的美,就是生命。
但你就是生命,你也是面纱。
美是永生揽镜自照。
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
如果生命的创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正常的流动,儿童自己内在的生命就自然地流动到了精神。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创造的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周期。

有些孩子在认知还未成长起来时,精神的需求就开始了。孩子要求读童话,因为童话里充满着事物背后的秘密,这些秘密就是精神的内涵。
《小王子》里这样写道:
狐狸说:喏,这就是我的秘密。很简单,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重复着这句话,以便能把它记在心间。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小王子又重复着,他要使自己记住这些。
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道理,”狐狸说,可是,你不应该忘记它。你现在要对你驯服过的一切负责到底。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
我要对我的玫瑰负责……”小王子又重复着……
如果说让科学家的心飞翔的是那些最美的科学语言,那么让儿童的心飞翔的是能和科学语言相媲美的那些优秀童话。
孩子们天然是童话。在孩子们那里,童话和现实并不被区分。童话就是孩子内在世界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