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这几天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匿名求助,这位看似无助”的母亲洋洋洒洒写出了和女儿的矛盾和冲突,表达了自己和孩子爸爸的痛苦”和无奈”。不知道各位看完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而对我来说看完之后,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形容我的心情,通常这样的求助我还是愿意相信是真实的,但这一次我真心希望是假的,因为实在无法想象,在这位母亲对女儿做了如此多伤害她的事情之后,想要求助的竟然是那么轻飘飘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多事情我们被迫为女儿考虑做了很多决定之后)女儿不愿意告诉我们最初发生了什么”
但是现在问还重要嘛?在几乎竭尽全力毁掉了女儿的身体,精神加上一生幸福之后,带着一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姿态,看似求和的俯下身来问:为什么你不告诉我们呢?
当然,旁观者都是清楚的,所以这个问题下面声讨这位母亲的回复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剩下的百分之十是年轻人回忆起父母曾经在不经意间带给自己的伤害,就像一组默片,反复闪回着,重复着,也许已经过了十数年,字里行间我仍然能感觉到那种无奈,心寒,甚至是无法痊愈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却被一次次撕开的那种难受。
这就是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存在的一种沟通障碍,这就造成了本文题目的现状,现代家庭的亲子关系,沟通就应该是双向的,但对于现在很多父母来说,固执的观念让他们强行把这个双向行为变成了单向。最可怕的不是这个行为,而是实行者对自己的行为毫不自知,就算知道了,也并不会认为这是错误的。
就像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英子一家,陶虹饰演的宋倩作为金牌教师,自认为深谙教育的各种方法,因此对自己的家庭教育也充满着自信,她对英子不像是一个有生命的孩子”而像是对待自己精心出产制作的艺术品,需要不停地打磨上色使之更加美丽,因此宋老师在这样近乎偏执+疯狂的做着,只当自己是一个不负辛劳的工匠,看不见英子的伤口也听不见她在喊疼。
慢慢地,我要去南大”和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南大”的博弈也没有能让她领悟自己到底是哪里做错了,甚至在医生已经确诊英子罹患抑郁症的时候,她那样震惊的表情,仿佛在告诉所有人:我那么爱我的女儿,我花了这么多心血去培养她,近乎牺牲了我的事业和家庭,就是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前程,我那么辛苦为她,她凭什么”还可以得抑郁症,她的抑郁症就像是在惩罚我,告诉我做的还不够多,那我到底还要怎么做才好!
多可怕啊,就像知乎里面大家的评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才会有这样的所作所为呢?在我看来,宋老师和这位母亲毫无差别,把自己的观念和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之后,还会认为孩子不应该反抗,因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为孩子好的事情都是对的”那自己所作所为也应该是对的”是需要被认可的。
看完这部剧之后的大多数父母除了心疼英子之外,我敢说他们都还没有意识到,孩子之于父母来说首先是一个平等的独立的人”,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从孩子”到独立的人”这个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逆不可忽视,而父母从他们小时候开始,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忽略掉了这个变化,在要求孩子应该依赖自己的时候逼迫他们变成独立的人”,而又会疑惑会嫌弃变得独立的人”不依赖自己。
小时候,孩子活动的范围就只是父母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去到新的环境接触到新的人,他会有更多的体验:
不论好坏第一时间都是回家和父母分享,而父母呢——去去去,我没空,一会再说;
再大一点,有了自己的荣誉感和自负感,被表扬或者是被批评,获得荣誉和排名,想在父母面前炫耀一把,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而父母呢——不就是一个小考试(小比赛)嘛,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别烦我了我要忙工作了;
青春期,突然心里除了学习和玩,装了更多的心思,因为一些人一些事变得敏感,这个时候很想找一个亲近的人聊一聊,而父母呢——多放点心思在学习上,一天到晚脑子里装的都是不正经的事,难怪成绩那么差,你该学学谁家的孩子一点没让父母操心……
成年之后我不再继续写下去了,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未成年的那段时光,自己最需要父母支持和帮助的那段时光已经被父母的不耐烦,不在乎,不关心消磨殆尽,长大之后,慢慢意识到,既然从小都这样,那现在我有更多自己的方式去解决何必还要找父母自取其辱呢?而对于一个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不再和父母说话”这个时间还在慢慢提前。
作为一个课外游学的指导老师,我已经看过太多的孩子,十二三岁,已经很久不愿意妈妈进自己的房间,干涉自己的生活,等妈妈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听话不依赖家庭整天不知道在想什么”的人,可妈妈没有意识到的是孩子在这个年纪仍然有烦恼有需求有疑惑,只是他想要倾诉和寻求帮助的人已经不再是父母而已。更加讽刺的是,作为只和孩子短暂相处的两三周的我,算不上长辈更加算不上朋友,孩子们却愿意和我分享很多他们的秘密,而父母也只能通过我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些许生活和想法,甚至是兴趣爱好和以后的计划梦想。
很多家庭教育的书籍都会强调父母一定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倾听”因为这确实是一个真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通过沟通给孩子传授正确的观念,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接纳他们的情绪和想法,支持他们的决定,走进他们的心。所以很多家长以我很忙没时间听”和我又没读过书怎么去教孩子去引导他们”为由逃避和孩子的交流,在我看来都是家长放不下长辈”的架子,不愿意委身”听取找的借口。
我的妈妈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把倾听”作为她跟我相处的首要活动,对我来说,从小我跟她在一起总会有特别多话可以讲,都是我毫无意识,想到什么就可以告诉她,这是她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所以我几乎没有体验过所谓的青春叛逆期”,实验班繁重的功课,未达成的成绩目标,包括奶奶的突然离世,任何一个问题都很容易使一个处在高考压力之下的学生爆炸,但这些统统都在和妈妈的交流中被解决掉了,尽管不算是完美的solution,但至少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心里没有说不出口发泄不出的石头压着,我的负面情绪,我的包袱我知道只要我愿意,我都可以无条件的找妈妈去诉说。我吐槽,她倾听,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大学远离家里,只要有情绪我第一时间都是打电话给她讲,工作之后发生问题,尽管里面涉及的人和事她都不认识不了解,她也会给到我一个积极的回应,有时候甚至打电话给她就为了让她听我痛哭十几分钟,要说学历,我妈妈也只是高中学历,要说职业,也只是普通的会计,但她不需要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使用四通八达的关系给我解决,也不需要利用什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告诉我什么大道理,她只是给我一段发泄和冷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让我能舒服一点,她都曾经跟我一起大骂过让我生气的人和事,待我平静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包括爸爸也是,工作中,朋友交往中出问题,也愿意毫无保留的跟我妈妈讲,让她给自己拿主意,包括对彼此的误解和愤怒都可以坐下来谈,这也是我们家经常被人说很和谐的一个原因。妈妈就是家庭的粘合剂,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维持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才是父母需要去做的,而不是单纯让自己努力工作赚钱,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良好的物质生活就够了,并且以这个为理由,拖延甚至拒绝和孩子的沟通,再回过头一味的指责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隐瞒自己,我认为,精神上的富养”远远比物质上富养”更加重要影响也更加深远,愿意通过倾听和交流去理解体谅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避免很多未来可能会走的弯路,会犯的错误,如果每个父母都这样做了,那就不会发生类似北大毕业生杀母这样的悲剧或者是现在舆论关注到的少年犯罪案件。让孩子心智成熟独立,才能让他在后面没有父母支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这样的成熟独立是需要父母首先在精神上给予孩子的依赖来培养的,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所谓成功不仅仅是学业事业的成功,而是具有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品行,对生活有积极的心态和有正常的社交能力,这些和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而学会倾听,学会和孩子沟通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剧里的英子跳河之前终于吼出的那一句:我就是想要离开你,离你越远越好!现在却还有更多的父母连让孩子吼出这句话的机会都不愿意给,那就永远不会认为自己现在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在你认为你的含辛茹苦需要被孩子理解被感动之前,应该先反思自己有没有了解到并且满足到孩子他们想要的,不要真的到了最后,孩子在等着父母的道歉,而父母在等待孩子的感谢,互相都不肯妥协,最后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家庭关系上都不会是一个好的结果,理解都是相互的,而理解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可以做到,希望父母都能在以后的时间里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并且在其中努力做到言传身教,才能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孩子能更好更富有”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