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中国孩子的天真

生在15亿人口的中国,孩子们注定只能这样天真

3岁进幼儿园 ,就要学会与父母分离,相信妈妈说看见老师就等于看见妈妈了”,告诉爸爸抱我一下,我就不怕”。

看见老师就等于看见妈妈啦

5岁已然学会自我调节,像个坚强的男子汉,打针不哭,自觉喝药,一句看电视喝我们就不苦了”,戳中了多少父母的内心?

不苦,不过是想成为你们渴望的样子

爸爸妈妈要挣钱,过年就回来看我了;等我长大了,就让爷爷奶奶过幸福的日子,这样的话常常是5岁孩子们说的,让无数家长骄傲。

梦想快点长大,像个成年人一样自由自在

13岁开学的前夕,满满一书包的作业还剩一半,凌晨还拿着妈妈的手机在写作业,因为妈妈告诉他,考上重点高中,才能去清华。

我们在努力长大。

17岁与父母交流越来越少,有了更多的心事和秘密,希望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大学,心想,这次终于可以摆脱他们。

梦想中的大学

说学历不重要的那个,你闭嘴

真正的成人旅从19岁开始,但父母的唠叨仍没有停止,考研、读博,似乎永无止境,只是他们早有打算,用大学的时光来享受仅剩的青春,然而,事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听说,满街的大学毕业生像是背负一座座山在流浪,高消费的城市,最低的工资,过着精致”而贫穷的生活,他们又听说,深圳教师年薪30万,但前提是清华,北大的毕生。

好在他们生在一个万众创业的好时代,各行各业不乏佼佼者,让他们再次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实现梦想的,马云就说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除了梦想,还剩什么?

1%孩子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剩下99%的在干嘛?

和孩子鼓吹不要学习自己没兴趣的专业的人,挺坏的,在中国的大多数孩子,对兴趣和专业的概念很模糊,你要问他们兴趣,他们会告诉你电视、电影、娱乐或经商,而现实是你不但要学校好,学历高,更要专业对口,不信你试试哲学,读本科出来,能干什么?社会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专业不重要,那到底什么重要呢?

比尔盖茨全世界只有一个,但起码你得有考得上哈弗的本事,马云全世界也只有一个,但起码你得有他的才华和勇气,如没有,那就踏踏实实考个好大学,读个好专业。

心灵的鸡汤,有时候很毒。

中国的父母该留给孩子一份怎样的家当?

给孩子一份像样的家当,真没那么难,它绝不应该是一笔存款,一套房,而是要让一个非三好”的孩子,也能从容生活,我想这份家当应当是精神层面的。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基石,首先要明白的是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上,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而是为了让他看见更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孩子的态度,用言行为自己的孩子做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更高的地方,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承载他们梦想的空间,能够承载挫折的信念,能够一代代传下去的精神,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有些精神是不朽的,比如坚强,执着,宽容,慈悲……。而这些是需要榜样的,比如父母的阅读习惯,写作或手工,茶艺或绘画……,你希望他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得你是什这样的人,至少你这样做过。

一切家当不过是个空间,有用的是人。

中国,离因材施教有多远?

孔子时代就提倡的因材施教,几千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普及式教育,谁都知道要改变,但现实是,假设没有这样的选拔机制,中国的教育会怎样呢?改革开放才30多年的发展已经很快了,但教育资源依旧匮乏,更何况区域间、城乡间的差距有如此之大,总不能是一边坐拥繁华,另一边却喂马劈柴,孩子们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空间,农村的孩子未来在哪里?西藏的孩子未来在哪里?

就当下的形式而言,我们扪心自问,能够付得起因材施教的成本吗?我想大多数人答案是否定的,教育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拓宽学习渠道,增加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有个性化选择的园地,而不是对现实教育制度的全盘否定。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一个现代教育起步晚,又处在急速前进的我们来说,是奢侈的,它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