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是什么阻碍了爱在家庭中流动?学会关注孩子,才能让爱畅通无阻

我们都渴望拥有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并用它去温暖和守护我们的孩子。然而有时候,我们爱的能量却被莫名地卡住,在家庭关系中矛盾重重,孩子的成长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我们还了无觉察时,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用自己的行为真实地映照着我们的家庭关系。

是什么阻碍了爱在家庭中流动?学会关注孩子,才能让爱畅通无阻

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就会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邪恶的。

有一个心理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当我的孩子第一次对我撒谎的时候,我在心里欢呼了一声面对,对自己说,恭喜你,你的孩子是一个智力发育正常的孩子。”

这让我感触特别深,年少的时候可能对这句话的深意还不了解,等到更大一点的时候,接触了许多的父母之后,才知道这种想法是多么的难得。

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第一次撒谎的时候是震惊的,甚至是自责的,怎么小小年纪就会对爸爸妈妈撒谎呢?这是个坏孩子,以后可怎么办?”很多父母甚至为此产生了道德上的焦虑感,并且因此惩罚孩子。

苏菲派诗人米鲁说道:在道德与不道德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从小我们就遇到很多道德上的评判,特别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会因为我们不做作业,就说:你太过分了,我供你吃穿,你却这样对我,你还有良心吗?”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因此产生良心上的不安,我们会感到内疚和羞耻,我们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努力成为一个父母口中懂良心的人。

然而,科罗拉大学心理学教授O.J.哈维研究表明:道德评判类词语使用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孩子的心理发展就越极端。

人们如果习惯于将人分为好人或者坏人,而不是围绕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就会导致缺乏同理心,不能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他人。

道德评判

暴力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他人。

如果父母长期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发展开始停滞。甚至还会阻碍了孩子去感受父母对他的爱,破坏家庭的和谐氛围。

进行比较

比较是父母最常用的一种评判方式,初心虽然是希望孩子好,但是造容易好心办坏事。

几乎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伴随着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那是一个你永远也无法触碰到的竞争对手,一个你永远无法赶上对方的神秘人物,而这个人统称----别人家的孩子。

家庭关系

在父母的口中,我们总是那么的不堪。而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完美,所以我们往往对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心生憎恨,我们并不会因为父母的比较而充满动力。

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新闻,女儿与母亲发生争执之后跳楼自杀了。

据说这位母亲是一位艺术家,事业成功,成就斐然。但是在性格方面却要求完美,有些固执,并且把对自己的要求带到了女儿的身上。

尽管女儿已经比同龄人优秀很多,但是她仍然诸多挑剔,经常性的拿女儿与他人比较。

也许是厌倦了这无穷无尽的比较,在自杀前她问了母亲一句话: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其实这个时候她的情绪已经临近崩溃。而母亲的话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说:你觉得你做的很好?”

听完这句话,她没有再回答母亲,而是转身跳下阳台,然后就没有再醒过来。

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

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中曾说过如果你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人做比较”。

真正的爱从来都不是拿孩子的优秀,去满足自己的价值感和虚荣感。如果你爱他,请给予他支持和鼓励,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无非就是一句肯定。

回避责任

很多情况下,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诉苦,甚至有的还在孩子面前吵架,发生暴力性行为。

这些都是回避责任的表现,他们没有承担起成年人该有的责任,让孩子成为了整个家庭中的替罪羊”。

父母回避责任对孩子造成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他的认知产生混乱,激发他内心的恐惧感和仇恨,并且阻碍正常的心理发育。

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

夫妻吵架经常会吓到孩子,让孩子不知所措。而且吵架过程中对孩子的哭喊听而不闻,这很容易让孩子以为父母不要自己,并且感到痛苦和无助,最终可能发展成为心理创伤。

看到自己认为最亲密的两个人在针锋相对,这会激发孩子对死本能的恐惧,他会认为自己最安全的避风港不复存在了,他会开始害怕死亡。

因为孩子早期的安全感,主要是来源于父母,是来源于家庭的和睦。

以孩子的视角,他无法明白大人为什么争吵,为什么打架。有的孩子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所以才导致了父母发生争执。这会让他对这个世界,从最初的好奇和探索,转变为恐惧和担忧。

无法触碰

一对夫妻因为丈夫出轨而商议离婚,丈夫自然也从家里搬了出去。

两人有一个8岁的女儿,母亲为了不让女儿受伤而隐瞒女儿,说爸爸出差了。

在隐瞒女儿两个月里,女儿每天都在想念爸爸,问爸爸为什么还不回来,看着女儿日渐消沉,母亲最终还是决定把离婚真相告诉女儿,温柔地对女儿解释自己和孩子爸爸之间的问题。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女儿一开始也难以接受。经常会问母亲一些触及内心的问题,是爸爸的不对吗?”、那爸爸还会爱我吗?”

母亲深知只有重视女儿的问题,才能正确地引导女儿看待这件事。

因此她总是保持耐心,和女儿一起共同面对。经过长期的开导,女儿的心态得到了适当的调整,理解了父母的决定,并且尝试接纳爸爸。

而这件事告诉我们,别让孩子心生怨恨就是对他最好的保护,为人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责任。

格林伯格

让爱流动起来

学会赞美你的孩子

心理学家表明:当一个疲惫的孩子受到赞扬时,他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做的事情没有几件是值得赞美的,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孩子来说,做好一些简单”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

良好的习惯和成就都是这些简单”的行为日积月累而来的,父母如果肯慷慨的给予赞美,年龄越小赞美越多,那他的自信心在早期就会被建立起来。

只是在赞美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点:要关注孩子的内在思想深度,夸赞不能模糊。

格林伯格

想象你的孩子正在画画,你对他说:哇,太棒了!你真是一个好画家。”

可是,他真的画的很好吗?如果他自己都觉得画的不是很好,你这样的夸赞是不是反而会让他产生认知冲突?他会不会怀疑你只是安慰他?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对方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夸赞。比如:你今天画的比昨天好了一些,线条越来越顺畅了,继续画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厉害的,最终可能成为一个小画家。”

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第一,不会错误的让孩子自我膨胀。第二,它真正的起到了强化孩子兴趣的效果。

学会欣赏你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作为父母,最怕的就是被孩子的缺点”蒙住双眼,渐渐的把孩子的优点也看成是缺点”的催化剂了。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个人选择性地收集有利的证据,忽略不利或相反的信息,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从而获得对自身的掌控。

而对孩子缺点的注意,其实是内心对孩子的成长感到担忧,也是对自己内心不安的一种掌控。

未来我们无法预料,但是当下的心态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而赏识,绝对是肯定”的具体呈现。赏,即赞美;识,即认可。

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会让孩子在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上找到内在的价值感、认同感,这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做的事情。

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

认真倾听孩子的语言,在有些父母看来可能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在孩子看来,却是建立安全感,拉近情感的重要方式。

好好听孩子说,不仅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尊重,更能展现父母对他的守护和接纳。

真正的倾听,其实就是爱。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倾听你的想法和感受,并且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更不会想要去给你建议,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吗?

有本书曾经说过:越不能好好听孩子说话的父母,亲子关系就越紧张。”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现在能够好好听孩子说话的父母是越来越少。

要做到好好倾听,需要做到这几点。

第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当孩子跟你说一件事的时候,你要放下手机,要放下手中的活,认真的听他说,并且需要全神贯注。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他才会更愿意把自己的遭遇,自己的真心话去说出来。

第二,要及时的回应对方。

当孩子说到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你要去感受他的开心;

当孩子说到难过的事情的时候,你要及时的安慰他,给予他支持;

当孩子和你说话时,你要随时和孩子保持眼神交流,让他感受到你在听,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到你在重视他。

第三,不要去评价和给建议。

当孩子遭遇痛苦时,作为经验更多的父母,很容易会急于否定孩子的想法,并且给出自己的建议,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理解他。

所以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在那里,其实就可以了。

陪伴在孩子的重要时刻

当我们拼尽全力,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我们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我们很容易错过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

缺乏了与亲人的亲密接触和情感支持的孩子,性格会变得是敏感、孤僻,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

即使贫穷,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给予孩子爱的陪伴,如果你很忙,也不要缺席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

比如生日的时候,比如上学的时候,比如他毕业的时候,因为陪伴是爱的最好打开方式。

你的老板可能记得或忘记你有没有参加某个特定会议,但是你的孩子肯定不会忘记,他生日的时候你不在。

当然,你不必为孩子忽视生活中的一切,但至少在他需要你的时候可以出现。

一生很长,但是真正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却很短。

在很多父母看来,教育一个孩子是很不容易事情,好像自己的孩子总是最让人操心的那个。

其实不是的,只是因为爱的不够。如果父母能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观察,多一些引导和陪伴。

你就会发现,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春风化雨的教导,也同样能让他茁壮成长。

*作者简介:心理咨询师知心,两性情感导师,把心理学带到大家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