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猫叔
周日下午3点是猫叔雷打不动陪孩子上英文课的时间。在一栋二层小楼内,若干个挂着黑板摆着桌椅的小教室,俨然就是一个全科补习班。
其中一个大厅,周围只有椅子,是家长休息室,偶尔孩子们中途下课跑出来吃点东西喝口水,然后再带着父母一定要认真听讲”的殷殷嘱咐跑回去上课。不过也有意外,偶然目睹了一场母女大战!

一个9岁的小姑娘作文课刚刚下课,当妈的立刻心急火燎往孩子身上套大棉袄,一边嫌弃孩子穿衣服太忙,一边数落孩子,大意就是别磨蹭了,接下来的舞蹈课15分钟后就开始了,而教室远在几公里之外。
妈,我今天感冒了,我都上课三节课了,可以不去舞蹈课么?”
感冒了坚持坚持呗,我天天陪着你都不烦,还不是为了你好?!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毅力!”
连番被数落的孩子眼圈发红,尤其那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毅力”说完,小姑娘终于哭出了声,不管不顾和她妈妈吼了一句:再逼我学我就去死!
然后转身跑去了卫生间。
当妈的没想到场面居然如此尴尬,更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居然张嘴就把生死挂在嘴边,当着很多目瞪口呆的家长讪笑了下,赶紧拿着衣服挎着书包去追孩子了。

这一幕虽然短暂,但的确震撼了不少在场的家长。母女走后不少,这次小冲突立刻成了当场所有家长吐槽的缘由,有的心疼孩子累,有的说费用高,但说到最后几乎统统都总结到一个意思:大家都这样,不硬着头皮逼孩子,万一输在起跑线上咋办!
美国的教育学家弗里曼巴茨早在1976年就首次提出了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这个理念。他在著作《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中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被很多人刻意无视的问题,那就是许许多多的美国年轻人,明明是个普通人,却鄙视拒绝参与普通劳动,因为过度教育让他们无法弯腰。

虽然这位美国教育学家说的过度教育与当下国内流行补课班有很大不同,但并不妨碍以中国特色视角去套用这个名词。在国内,尤其在经济下行的东北地区,很多平凡了一辈子的家长却甘愿在特长班课后班上大撒金元,希望用这种砸钱式的填鸭教育堆出一个超越自己,甚至超越阶层的优秀子女。
不过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孩子的学习能力就像一个容器,也是有限度的,在他们年幼时就施以重压,或者一味暴力填塞,终有撑爆的危险。
而且就儿童心理成长曲线来看,学习能力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成长过程,一开始就给年幼的孩子报名多个兴趣班课后班,只会让孩子从天性好奇变成厌学。

给孩子报名多个兴趣班和课后班,其实无外乎是家长一种广撒网的心态,谁知道哪块云彩下雨,同样,谁知道孩子在什么事上有天赋,所以宁滥勿缺,先追求一个大而全。
偏偏这样的家长最容易出问题,孩子还小,承受力有限,学的太多太杂,难免有参差不齐。如果再摊上一个眼睛永远盯着别人家孩子”,一旦自家孩子落后了,不分青红皂白就数落孩子,最终让孩子这一生都背上不自信标签。

同时,过多的填鸭教育,也会伤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看来,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老师总结后传授给他,犹如将一枚坚果砸碎嚼烂再送给孩子,这样的确可以在短期内让孩子学得更出色,可一旦没有这位老师,孩子如何能自己砸开坚果”,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呢?
砸钱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确定了孩子的天赋所在之后再全力而出,如若不然,最终只能落个钱花光,孩子厌学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