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妈妈每次进超市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辆购物车把6岁的童童塞进去。在她看来带孩子逛超市可不是件轻松事,即使在购物车中,他们也总是跟浑身有刺一样扭过来动过去,一会儿,侧着身子往外斜,想要抓取货架上的东西,一会儿,甩着脚,鞋蹭脏了妈妈的衣服,真是一刻也不安生。

成为父母后,你一定有过带孩子逛超市的经验吧,你对此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是为孩子的花样提问而上头”,还是为孩子的见啥要啥而烦恼,或是为孩子在超市横冲直撞而暴怒?或许你只想把孩子放入购物车中,舒心享受购物的乐趣。
也许此时孩子也在想:逛超市好难呀,那么多有趣的东西,我却要被关在这小小的车内,爸妈只想让我安静,这不公平。”
如果我们在逛超市时,只是把带孩子当作任务,自然会觉得不堪其扰。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超市看作,需要和孩子一起去参与的情景式体验那么这项无趣的事就能变得有趣、有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遭受经济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由美国人迈克尔·库仑在1930年首创了大型的自助式贩卖综合市场,就是我们今天所简称的"超级市场"。
光听名字,孩子就能感受到它和小区周围的小卖部的区别,这就有一个明显的"做比较"的数学概念,规模一个大,一个小,规模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它售卖货物的品种,一个多,一个少。

库仑把商品分别定价,为了获得较低的进货价格,他选择大量进货,并采用连锁的方式在不同地区进行销售。超市采用敞开式零售,由顾客自主服务,最后在一次性结算的方式。
可以说这种开放式的购物模式,更有利于亲子家庭”的自由体验和交流。
六岁以上的孩子我们还可以让他知晓,正是因为超市的进价低,所以很多商品的售价也会比较便宜,品种齐、价格低是我们消费所要考虑的。

另外,只要用心观察,孩子会发现超市里有大世界”。
可直接触摸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各样的机器(扫地机、收银机、码货叉车、自助结算机);各种角色的人(顾客、导购、收银员、总台客服、保安、保洁)。
这些在大人眼里,平常无奇的事物,却能给孩子带来一波又一波的信息潮”。

1.商品是最好的教具。
①0~2岁,通过商品触发孩子的感官认知。
我们平时说的感官认知往往是来自不同感觉通路所收集到的信息。
在超市里孩子可以大量的收集到这些信息。
比如商品五颜六色的包装,调动了孩子的视觉转换。
在蔬菜水果区,孩子通过触觉,嗅觉,视觉认识光滑或粗糙,软或硬,香或刺激性气味,颜色深或浅。
通过父母的语言引导,孩子在听觉方面也在不断接收着新的信息和刺激。

②3~6岁,从物品的摆放区域学分类。
超市里的商品往往是按品种系列敞开陈列在货架上,有的超市还会在醒目的地方设置指示标识。
我们可以试着告诉孩子,需要购买的物品,由孩子来判断货品是属于哪种分类(比如购买牙膏,需要在日化品处查找),然后再跟孩子一起,到他所判断的区域去寻找答案。

③6岁以上,让孩子学会判断商品。
超市上架的都是有合理包装的规格化商品.在包装上标有品名、重量、品牌、出厂日期、保质期等。
我们可以把需求商品,根据这些信息更细化的告诉孩子,让他去货架上获取。
比如告诉孩子:
"宝贝,你帮我去拿瓶酸奶吧,生产日期在最近三天,成分表里标有‘生牛乳’的。""宝贝,我们需要拿某某牌,700ml的洗发水,你能帮我找找吗?"
这样,既给了孩子一个初步判断怎样购买此类商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专注倾听,工作记忆、细致观察的能力。

2.超市里也有"职业教育"。
如果参与到购物的每一个细节中(选购、过称、打包、支付),孩子会发现他整个购物过程接触到了很多的职业(甚至还有面点师、保洁、总台客服等等辅助职业)。在这些职业背后有着不同的分工,也有流程化的合作。
6岁以前的孩子可以让他了解到,不同的职业名称所对应着不同的工作内容,导购是帮助顾客选购的,收银员是帮助顾客结账的。
6岁以后,让孩子试着了解超市里的每一个职业在整个链条上怎么实现价值的。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
手里的广告单是由策划人员设计出来宣传商品的,顾客根据需要或被广告吸引购买商品,导购会进行推销,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同时,争取销售出更多商品,直到结算时,收银员负责完成商品和货币转换的最后一步。
当然,实际上还有很多细枝末节,比上面所说的还要复杂得多。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先理解职业,再理解职业是怎么创造价值的,这也是财商培养的重要一环,创造价值是交换价值、获取报酬的基本条件。

3.隐藏在超市里的学科知识,让孩子乐在其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如孔子所说,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当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它会变得具体而生动。不限于地点,不限于形式时,孩子会更容易吧,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你有没有尝试过和孩子在超市里,除了教他物件的名称以外,试着通过标识、商品名称、广告宣传单教孩子识字呢,你也许会惊喜的发现,孩子对识字这件事并不排斥,还应自己偶然认出了某个字,而转过头骄傲的望着你。
或者你还可以试试,说出某个英语单词,让孩子指出对应的物品。用英语单词说出某个颜色,是让孩子找到有这个颜色的所有事物。这对孩子来说就像一场寻宝之旅。

最让人感叹的是,我们忽视了多少超市里数学启蒙的好时机。
▼数的训练。
告诉孩子要买三十颗冬枣,由他来装,
让孩子分别1个1个数够十个,问问孩子数了几次数(10次)
2个2个数够十个,同样问问孩子数了几次数(5次)
5个5个数够十个呢?(2次)
类似的方法,孩子不但练习了数数,也把最基础的乘法游戏引入了进来。
▼带括号运算。
在结账时,可以问问孩子,两袋东西一袋一袋拎,和两袋装在一个大口袋里一起拎在手上,是否是一样的?
即:1+1和(1+1)
如果我口袋里有好几样东西。一样一样拿走。和把这几样,装在同一个口袋里一起拿走,是不是一样的?
即:N-1-1-1和N-(1+1+1)
这样做,目的是训练孩子学习括号的运用。

▼通过支付过程让孩子认识货币,接触新的支付方式。
现在的支付方式越来越便捷,孩子们接触到纸币的机会也随之变少了,但是纸币的使用仍然是小学数学里不可少的内容。
有意识的让孩子使用纸币,让孩子学会辨识纸币的面值,在凑整,拆零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到进位运算。
当然,现在的孩子也需要学习一些像支付宝、微信的基本操作(输入密码部分需要交给父母完成),掌握货币的基础概念和与时俱进的使用现代化支付方式并不冲突,毕竟我们的孩子们属于现代,也将生活在将来。
▼价格的标定组合里大有学问。
·我们有时会选择买1赠1的货品,商家有时候会采取第2件半价的策略,还有的时候,标签上写着9折又是怎么回事?哪种定价更便宜?我们也可以和7岁以上的孩子讨论一番。

4.如果留心,超市里面处处有"玄机"。
●超市里的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转,让孩子觉得格外有趣。
每次结账时,孩子总是跑到我们前面,争着使用"自助结算机",触屏、扫描、点结算,一套流程已操作非常顺当,我们只需扫付款码就好了。
现在一些大型超市,开拓了网上销售,线下配送的方式,在一些超市里也设置相应的悬挂链系统,超市工作人员只需要把配好的货物装袋后,挂在设备上,通过传送带,货品就会从超市上空快速传送到后场出货。
第一次留意到超市里的这一设备,也是源自儿子的惊奇发现,这个"大家伙"在孩子眼里的"好玩儿"程度,不亚于玩具托马斯在火车轨道上行驶。

●另外,逛超市还可以让孩子树立消费观念,区分需要和想要的,如果限定清单或消费额度,买了"想要"的货品,则只能放弃对"需要"货品的购买;
●在超市里要在不同区域里走动,锻炼了孩子的方向感,也可以让孩子明确哪些东西是可以集中在一起购买的,根据清单和路线,接下来该买什么,让孩子做到有序思考。
●在购买过程中学会求助、咨询,提升了孩子的社会能力、沟通能力。

总之,在超市里父母对儿童进行合理地引导,不但能让他们直观的体会到买卖的过程,还能让他们增长见识,扩宽视野,在超市里度过美好的学习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