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在朋友圈发写对一个字那么难吗?非要揍一顿才行吗?”
我便问她原因,她说孩子默写错了,罚他把错误的字重写了十遍,结果第二次还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气得她把孩子打了一顿。
我说你的孩子挺可怜的,她不理解,问我为什么?我们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没有改正错误,就是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儿,轻则一通骂,重则一顿打。这样孩子就听进去了吗?
曾经有个妈妈哭诉,孩子直言不喜欢听到她说话,后来仔细一问,旁人都有点受不了。
写作业专心一点,别三心二意。”这个字怎么写的那么歪?重写!”不要老是鼓捣这只笔,快写!”我教你多少遍了,怎么还不会。”你以为我想教你,谁让你怎么学都不会!”……写个作业,妈妈不断说这么多话。也难怪孩子会变得既生气又委屈。
不要小看碎碎念”对孩子的影响
影响一:孩子逐渐变得没有自信
父母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对孩子唠唠叨叨,说话的内容都集中在担心孩子犯错,或是不停地帮助孩子纠错上。
那么这种重复的模式只是在加深孩子的想法:我真差劲,这点都做不好。”
慢慢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挫折,会非常容易放弃,因为自己不行的想法已经在心中生根发芽。
影响二:孩子的专注力被破坏
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但如果孩子在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频繁用言语去干扰他,这就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有时候孩子在一动不动地观察一个东西,或者是在专注地玩耍,这些都是集中注意力学习事物的表现。
孩子专注力一旦被破坏,那么随着他们长大就会出现上课听讲注意力、做事分心等问题。
影响三:语言激发不良情绪
无休止的絮絮叨叨和教导会激发出孩子大量的不良情绪。
当孩子不知道如何宣泄坏情绪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用哭闹、摔打东西、打人等方式,或者直接表现出极大的逆反情绪和父母对抗。
影响四:厌恶父母,无法与孩子正常沟通
孩子如果长期在碎碎念中浸泡,是会对父母产生深深的厌恶之情。
就算某一天父母改变方式和他沟通,他们也会将父母拒之门外。因为父母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想和孩子好好说话变得更难了。
父母应该怎么做?
指出重点,减少碎碎念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要总是以批评教育的口吻来训孩子。
最好直接找到改正的重点,正确指导。如果说太多,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也会降低语言的能量。
相信孩子,接纳孩子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就是担心孩子这,担心孩子那。即使是面对成年的子女,老年的父母依然有各种忧虑。
有时候我们要选择相信孩子,接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滴错误,给他们成长锻炼的机会,相信他们能够做好。
教育孩子其实慢一点,没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