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读书笔记:儿童的道德培养至关重要

在我们设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先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爱孩子?我们是否真心希望孩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和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着他的道德发展。

在讨论如何进行儿童的道德培养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道德问题,而哪些问题不是道德问题;在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前,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件事是对还是错?我是否认真评价和判断过它的价值?成人应该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感?道德培养对儿童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哪些问题才是道德问题?我们又误将哪些问题当作了道德问题?

年幼的孩子好动,什么都要碰一碰,摸一摸。可是,孩子的父母却会出面阻止,他们假装打孩子的手,说:别碰这个东西,你这个淘气的孩子!”然后,父母会把这些东西拿走。

到了三四岁,孩子就更爱动了。他闲不住,总希望有事情可做。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举动,父母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比如孩子希望做妈妈正在做的工作,使用妈妈正在使用的东西。孩子这样做,妈妈就会很烦,因为孩子总是捣乱”,妈妈会反复地说:你这孩子,别动这个,不要老缠着我,到一边去。”妈妈这样阻止孩子,孩子可能会大哭,甚至躺在地上乱踢、乱蹬。但过不了一会儿,趁妈妈不注意时,孩子又会开始做起那些事,为此,妈妈会愤怒地大声斥责孩子,而孩子则表现得任性或大哭大闹,以示对妈妈的反抗。但哭过闹过之后,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对孩子这样的表现,有的父母很绝望,他们感叹道:我的孩子很聪明,可是太淘气了,真让我烦死了。不让他做,他就不满足,给他玩具也没有用,真难办。”

孩子的感官正在发育过程中,适应能力也不完善,他必须借助各种活动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相反,父母的感官已经发育完成了,某些感官的错觉也获得了纠正,如果他们的适应力没有被破坏,那它就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完善、没有必要再去发展了。孩子渴望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而父母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很难理解孩子,而孩子也很难理解父母的做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他们那样去做事,否则的话,孩子就是任性”调皮”不听话”。以上这些孩子的表现,可以这样来解释:

孩子与成人不一样,孩子的腿细而短小,而头、上半身比下半身要大,所以孩子不能走远路。

但孩子发育得非常快,为更多更好地认识周围事物,他要去触摸、听和看,他会动个不停,因为他要协调身体的动作和灵活性。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总是在不停地动。我们可以把孩子放到地上,任由他摸爬滚打,这正是孩子具有生命活力且不断成长的表现。

由此可见,孩子的这些表现并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生活问题。孩子是在寻觅和建构生活的方式,在寻找锻炼自己生活能力的机会。成人总是想要去阻碍孩子,实际上成人的做法才有道德问题,因为成人侵犯了孩子的权利、伤害了孩子的身心。

学校里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时常存在着斗争”。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判他们,将他们分成好学生与坏学生或听话的孩子与捣蛋的孩子。学校这样区分好孩子和坏孩子似乎很容易,好孩子表现好、安静、不乱动,而坏孩子就是总违反纪律、爱说话、乱动的孩子。

有人认为,这些评判好学生、坏学生的标准是社会公认的,并没有什么不好。这种评判大概也不会让孩子得到某项较高的荣誉,也不会让孩子受到监禁一类的处罚,这只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看法。但实际上,尊敬”甚至荣誉”,还有具有较高道德价值的东西会依赖于这些评判标准,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名誉”似乎都与此有关,甚至奖惩制度都依赖于这些评价标准。这些评判标准不需要各种所谓的证明”,也不需要所谓的权威”,因为这些标准大家都能看得见,它们都以可评判的内容为基础。

比方说,学校举行考试时,学生们都是一个挨一个地坐着,学校要求他们当场交出一份真实的答卷”,一份可供教师评判他们优劣”的作业。听写、写作文、做习题或是考试时,假如某个同学帮助其他同学做题目,也就是帮其他同学作弊”。那这个学生的行为就不只是调皮捣蛋”了,这是道德品质不好”。因此,学校会惩罚这个帮其他同学作弊的孩子,或许会判定他的作业或考试成绩作废,这可能意味着这个孩子整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都没有了,他必须要重修那一门课。孩子帮助别人,是因为他善良,但这个孩子却受到了惩罚,被要求重修课程、重新参加考试,甚至被迫降一级,从头开始学习。或许,这个孩子的家庭很贫困,他或许很努力地争取好成绩,以便以后找个好工作,尽早用自己的收入补贴家用。我们来思考一下,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判定他的考试成绩作废是不是很不公正呢?他因为帮助其他同学而损失了更多时间,他为了别人而牺牲”了自己。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意识到:孩子各方面的思想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不能仅凭孩子的功课和成绩单去判断他们的优劣。

比如,在学校里,为防止学生出现诸如考试作弊、上课讲话等道德上的问题”,人们还使用了所谓的道德课桌”。比如,让课桌的前面敞开着,老师能一眼望见学生在桌斗里做什么,这样,学生就不能作弊了;人们还把课桌彼此之间隔得很远,这样,学生上课时就无法聊天了。

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会要求孩子们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禁止他们做任何动作,不允许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只能乖乖地听老师的讲授或训诫。教师的这些做法,难道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出现道德问题”吗?

实际上,这种做法禁锢了学生的自由,反而让很多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注听讲,甚至出现精神恍惚的情况。为了逃避上课的痛苦,孩子们在课下也会出现更多的行为或道德问题,如打架、撒谎、逃学等。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教师要维持班级的纪律,保证学生守纪律、听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常用惩罚的手段。奖惩制度是教育者们用来处理孩子道德问题的主要手段,很多人都认为,要用外部的刺激来促使学生好好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所有的孩子在某个时间内做同一件事,甚至上厕所都要排队一起去,难道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吗?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事情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要靠礼节,且人和人之间能相互帮助。这才是成人世界的道德标准。真正解放”孩子,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让孩子表现出道德,我们不需要使用任何特殊的方式来教导他们,不需要刻意要求他们克服任性的毛病,或者教他们如何安静地坐下工作。我们也不用激励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互相学习,不必对孩子讲述秩序对人类的重要性,不必刻意教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秩序、与人们相互尊敬等。

这件事是对还是错?有什么价值?或者有哪些害处?

有的人可能很喜欢与不如他的人竞争,那些有野心但很懒惰、不愿费力做事、不想完善自己的人,常和不如自己的人竞争,赢了就欣喜若狂。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能说会道的演说家,可能会设法与那些笨拙的演讲者比赛;有的漂亮女孩更喜欢跟长得难看些的朋友一起逛街,以显示自己的美丽。

聪明健康的孩子,与那些有疾病的或残疾的孩子在一起比赛,只会产生膨胀的优越感。有良好家教、生活富裕的幸运孩子,若与家境贫穷、没人照顾的孩子在一起,会更有优越感,认为自己是贫穷孩子的榜样。

事实上,这两种孩子都会走上一条错误的道德之路,他们会被错误地引导着,走向不公正的方向。聪明的孩子也会受到欺骗,因为他们不是比别人更好,而是比别人更幸运。若人们的思想道德混乱,就难以看到上帝,就像在地狱里一般。

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要引导他用仁慈的心去认识真理,用仁慈的心去对待病人、安抚那些不幸的人。教师会用寓言故事去引导孩子关注那些患病、不幸但却很勇敢的孩子,她会借此启发孩子内心的良知,以展现人类的美好道德情操。

在学校里,奖惩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用奖励的方式引诱孩子好好学习、做出良好行为。奖励和惩罚会刺激孩子之间的竞争,比如,当一个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比自己聪明、成绩比自己好且能获得奖励时,这个孩子就会受到刺激,开始模仿优秀者,更努力学习,设法超过对方。

也正因为这种结果,奖惩和竞争就获得了发展,甚至能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水平,促使孩子习惯了要经受磨炼”的道德目标。

但难道认真学习、努力做事、好好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些奖励吗?为此,我们要认真地想一想:我们一边压抑孩子,一边又刺激孩子,让孩子处于毁灭的边缘,这样做真的对吗?

竞争在平等的条件下才会有效。

爱孩子的老师可能会不断鼓励有残疾的孩子,劝他不要伤心,甚至可能为了鼓励他克服缺陷而惩罚他,告诉他应该如何向强者学习,但这个有缺陷的孩子仍可能会越来越没有信心。事实上,让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里有所作为,才能带给他光明和希望,让他在有能力与别人竞争的领域中进行竞争、才会让他更受鼓舞。

我们认真分析一下所谓的好”与坏”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某个人坏”,常常会归结于外部的原因,比如某个人酗酒是因为贫穷,某个人犯罪是因为堕落,而孩子犯错则是因为偏见。不过,这些原因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

通过让人进行工作、施以教育以及与酗酒等堕落行为作斗争,会消除很多罪恶的根源,改善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事实上,真正好”的人,是那些改善了社会生活条件的人。

什么是道德?成人应该如何正确的培养儿童的道德感?

实证科学中提到的道德感”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同情心,即理解他人的痛苦和正义感,如果缺乏这种同情心,人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死记硬背某些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并不会让人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若仅仅记住这些道德信条,最细微的感情冲动也会阻碍我们去实际履行。即使对某些道德准则非常熟悉,一些罪犯也会常常触犯法律;而那些自律的普通人,即使对法律信条不在意,也会由于内在感觉的引导而不去触犯法律。

我们若不希望孩子走向幻想、欺诈和黑暗,在对他进行道德教育时,就要帮助他建立一个感情基础,让道德建立在这个感情基础之上,就像智力教育建立在感觉训练上一样。感官教育和按自身规律提升智力的自由,感官教育和提升自身精神的自由,这两个概念是类似的,也是人类发展中两条并行的道路。所有这些,我们都不必刻意去教,我们只要给孩子自由、帮助他们生活”即可。反而是孩子教会了我们,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是孩子教会了我们,除了物质需求他们还需要什么。给孩子自由和应有的帮助,他们身上的良好行为、勤奋、持之以恒和忍耐的美德等,都会在平和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成人应该如何帮助儿童?

我们来看看成人和孩子的关系,在生活中,孩子实际上是成人借以发展自己感情的刺激物”,这种状态很微妙。进行智力教育时,我们会有很多教育的客体,比如能说明颜色、形状的物体等。对孩子精神上进行培养时,教育客体就是我们自己。孩子心地纯洁,心灵的成长必须要从我们身上获得营养,就像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欢的外部刺激物上,他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身上,通过爱我们来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

孩子若对颜料盒产生兴趣,就会被缤纷的颜色所吸引,就会有动力拿起颜料盒,任意地摆弄它们。如果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身上,以期从我们身上获得精神营养时,我们就要像被动的颜料盒一样做好准备,不能因为我们的自私而忽视孩子的内在需求。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未成熟的纯洁心灵带来光明。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精神自由,无论我们对孩子的爱多强烈,都不能把爱强加给孩子,不要压抑孩子的情感表达,要真诚而小心地对孩子的爱做出反应,接受孩子对我们的爱。

如何让孩子学会爱我们呢?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耐心等待孩子看到”这一点,等待他自己感受到爱。当孩子能感觉到我们的精神,能心神安逸地与我们在一起时,就表明这一天到来了。我们要默默奉献,随时准备给孩子他需要的帮助,用最大的努力、用各种办法满足孩子的智力需求。

当孩子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他面对周围世界时的感想时,我们就教他认识事物的名称;当孩子不需要我们时,我们就要隐退在一旁,不将任何东西强加给孩子。我们教孩子字母怎样发音,教他认识数字,这会让他与万物联系在一起。当孩子在进行某种选择时,我们不要强硬地阻碍他;当他长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行为锻炼中时,我们要精心地保护他,让他能安心学习,就像母亲保护小婴儿的睡眠一样。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要及时给予他帮助,对他真正内在的需求有求必应,这是我们的职责,就像连绵不绝的芳香是鲜花的使命一样。

这样,孩子就会在我们这里获得新生,终有一天,他会与我们——为他的生存着想的人——心灵相通,会从我们这里得到生命的自由发展。

在灵魂与灵魂相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会得到极大的快乐。他不再只是用耳朵听我们的声音、服从我们。与我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我们分享自己的感受,都会成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回报我们,孩子会不断进步。他情感真挚,会温柔地顺从我们,这样,我们自己也会收获心灵上的累累硕果。所以,生命的奥秘应该是这样的:你给予,就会得到,人们会主动地走到你面前,把你应得的东西送给你。

道德培养对儿童的好处:

根据我们的内在感应”或者说内在感知”,我们能对善和恶做出正确的区分,并不需要凭借理智上对道德的理解来区分它们。

下意识里,我们能自然地区分美好和邪恶。美好会给我们带来安宁或秩序,带来热情或力量;而邪恶则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它是黑暗和混乱,会让我们的心灵发高烧,让我们的精神反常。

可以肯定的是,社会法则、公共舆论、丰富的物质生活甚至可怕的威胁,都不能让我们产生这种感觉。

我们具有这样一种内在感知,它会警告我们危险的存在,能使我们辨认出适合的生活环境,这不奇怪。同样,对于美好,我们也会有类似的内在感知。

通过爱,我们才会给孩子精神上的美感,增强孩子对于善的感知,让他远离恶,使他的精神逐步走向完善。这样,孩子就会在敏锐的美感中迸发出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