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对我说,每一次给孩子辅导作业,看到孩子遇到不会的题呆到那不动,心中的怒火便不可遏制,忍不住打骂孩子。看到孩子被自己抬起的手吓得抱住头哭,脑海中就出现了小时候的自己。孩子越是这样,她越火大。根本控制不了自己。闺蜜说,小时候不喜欢自己的父母那样对自己,但现在却活成了父母当年的样子。
对于闺蜜的这种体会,我也感同身受。而且生活中很多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会不自觉的模仿自己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莫名其妙的对孩子发火?会打孩子?为什么教训孩子时,我们脑海里会出现小时候被父母训斥的场景?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
法国著名作家塞西尔·大卫-威尔所著的《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为我们揭开了答案。
这是一本解析原生家庭对我们养育孩子的影响的书,书中以养育困惑为中心,全面深入剖析原生家庭的影响,帮我们从糟糕的童年经历中抽离出来,并给我们指出了如何打破复制循环上一辈养育方式的具体方法。是一本综合性的、经验型的养育手册。
作者在书中指出,养育方式就像遗传基因,不知不觉代代相传,无意识中父母童年的悲剧总在孩子身上重演。
我们的教养方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传承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习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比如,关于如何照看孩子,父母中的一方觉得应该尽早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或者幼儿园(十有八九这位家长自己就上过幼儿园),而另一方恰恰相反,他认为小孩必须尽可能少地离开父母并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可能他的父母当初就是这样照顾他的)。
他们各自的想法就是:在我小时候我父母是怎么养育我的,现在我会用这种方法养育我的孩子。
再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有一个独裁的父亲,那么在他成年后很可能会试图再现这种关系。当这个人长大后为人父母的时,最可能的情况是他又变成了一位独裁的家长。
我的闺蜜就是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在闺蜜有了孩子后,孩子重新唤醒了她童年的记忆。在她小的时候,父母辅导作业的方式就是打骂,a”字不会写,总是写反,父母就用扫帚条抽打她的耳朵,直到写正确为止。口算做错了,父母就说她和猪一样笨......
正因如此,她辅导孩子作业,看到孩子就像看到了童年的自己,那个被父母打骂、嫌弃的自己。她愤怒自己的无能,她渴望优秀。于是,她希望能在自己孩子身上呈现更优化的自己。与其说她是对孩子发火,不如说她是对小时候的自己发火。
我们通过经历孩子的童年又重新接触到了自己的童年。孩子的童年是一面反映我们自身童年经历的镜子,当我们的童年再次被激活,将不可避免的干扰我们扮演父母的角色。
我们都活在童年的影响之下,我们都受到了父母当初对我们所持态度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的传承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认同父母的心里需求
我们爱父母,也期待从父母那里得到爱,即便成年后,我们也会想要被父母爱,甚至依旧害怕父母。因此我们不会指出父母的错误,拒绝承认父母的缺点,拒绝评价父母的行为,并且极力说服自己,用我的父母打我是对”父母是为我好”没那么糟糕”来为父母辩护,不使父母难堪。
我们强烈的想要抑制童年的创伤,却反而加剧了我们的痛苦,但我们没有重视这种痛苦。于是我们不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将痛苦的场景重演,因为认同父母的最好办法便是复制他们的行为。
本能引导我们重复自己父母的行为
本能是我们所遗留下来的无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在我们不确定该对孩子采取什么态度时,人的本能会引导我们重复自己父母的行为。
而大多数父母也会依靠自己的第一反应,他们相信自己出色的本能,认为这种本能就是合理的。从而不去怀疑自己在育儿方面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事实上,本能的无意识行为不一定正确,我们的参考系也不一定正确。
总之,认同父母的心里需求以及本能的驱使,让我们不断的重复、复制着我们父母的养育方式。
如果我们的童年不幸福,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复制上一代的养育方式,那么,如何甄别优劣,改变行为方式,成为更好的父母呢?让我们看看《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这本书里给我们提供的方法。
回忆我们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他天然的处所,不论是自尊还是价值都无法决定他的高度,起决定作用的是童年。
——让-保罗·萨特
童年的经历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持续的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它对我们的养育行为的影响很大,甚至会代替我们的意志控制我们的行为。
因此,想要跳出复制过去的恶性循环,我们就要发觉我们地无意识行为。我们可以为童年建立一份清单,对童年进行回忆、再现,列出童年经历过的好事与坏事,列出我们心中父母做的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并作出公正且诚实的评价,然后净化和过滤掉我们童年经历中的糟粕,只保留积极的一面。
安抚自己内心住着的那个受伤小孩
安抚我们内心伤痛的最好办法是在心里再现童年时代给我们留下深刻烙印的情景。
1、以成年人的经验和情绪来评判自己的童年,从而理解并承认我们过去的痛苦。
例如,刚出生就被遗弃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有罪的、不被爱的,才会被父母抛弃。所以他需要进入父母的人设,想象孩子出生时自己正在考虑要不要这个孩子。接着问自己,父母做出遗弃孩子的选择是否因为这个孩子在他们眼中带有某种罪孽。这样一来他就会明白,在父母抛弃他的决定中,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从而他的罪恶感便会减轻。
2、把自己想象成我们当年的父母。问问自己相同情况下,我们会如何安慰孩子。
对自己说一些我们小时候本想从父母那里听到的话,或想象一下父母本应对小时候的我们表现出的态度,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扮演一个好家长的角色,也相当于我们在纠正父母当年所犯的错误,同时包扎自己的伤口,减轻并克服过去带给自己的悲伤和困惑。
反思我们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们必须要从养育孩子过程中做出的所有反应里,识别出哪些源于自己童年时代的不当反应,想一想,在我们的养育行为中以及在孩子回应我们的行为中有没有一些需要引起警觉的行为。
我经常会因为孩子周末晚睡而发火。我希望孩子周末晚上和平时一样遵守时间,9点就上床睡觉,而孩子觉得周末可以晚睡会,因为他还有喜欢的漫画没看完。
当我反思自问为什么我要求孩子必须9点睡觉?我这样做是对自己有益还是对孩子有益?
我发现我让孩子早睡,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二是因为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要求我的。
当我明白了我这样做的真实目的后,我知道这件事情上其实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第二天是周末,晚睡一会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不在强迫孩子,不在对孩子发火。
当我们通过一系列努力,回忆童年,觉察那些父母不正确的行为之后,改变自身,找到能代替不当行为的方法,我们就会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一个人的习惯、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认识到问题只是第一步,最终的改变需要长期训练和自我暗示,直到形成新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替换原有的,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足够的意志力去克服,来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新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