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以西约一千公里的丛林中,发现了两个被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大概8岁,年幼的估计一岁半,估计在出生半年后就被狼衔去了。她们不会说话,不能发出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不能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膝爬行;白天一动不动,到了夜间就到处乱窜;惧怕人类,对猫狗等动物有独特的亲近感,人的行为几乎没有,但又不具备狼的全部习性。
年长的取名为卡玛拉,年幼的取名为阿玛拉,牧师辛格精心照料她们,用尽各种方法想使两个狼孩转变成正常人。阿玛拉长到2岁时,就可以诉说饥饿和口渴,但是回到人类世界的第11个月,就去世了;卡玛拉经过牧师夫妇的精心训练长达8年,但收效甚微,4年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7岁病死时,智力仅达到二三岁正常儿童的水平。在中国也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
这个故事表明:人类对于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也很容易通过努力取得应有的成效,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去弥补,有的甚至永远都无法弥补。6岁到11岁,是孩子身心快速成长,并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有关研究表明,3-7岁,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6-1岁,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关键期;6-9岁,孩子对文化特别敏感。杰出的儿童教育家玛莉亚·蒙台梭利对这一时期孩子的心智做出如下形象的形容: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
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逐步脱离父母的怀抱,步履瞒珊地融入社会。在与父母之外的其他人进行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对比和竞争开始在他们的心中安营扎寨。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新花样,比如玩具、文具、衣服等等,回到家里会想尽办法向父母索要;自己有了什么新花样,也要拿到小伙伴中间炫耀一番。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会在父母的视线之下做那些不曾被父母允许的事情;喜欢像电视里所描述的黑社会那样拉帮结伙,在或真或假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伙伴打架,因为小小的不满对着父母发火更是家常便饭;特别容易沉迷于游戏、网络、撒谎的乐趣中,自信心也在这样看似荒诞乖张的行为中或高调张扬,或低调压制。
这个时期的孩子,怎么让他们好好学习,恐怕不是父母们的首要问题,看着那个淘得灰头土脸、斜挎着沉重的大书包站在门口贩着嘴跟自己索要东西的讨债鬼时,想必每个家长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他安生点儿。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是孩子勤勉与自卑感的形成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比和竞争的心理变得格外强烈。孩子的需要主要来源于在竞争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对他和其他孩子具有同样能力的认同,以及家长和老师对他身份追寻过程中的一些行为的支持。如果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将受到激励从而变得有活力。
如果家长和老师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和父母产生强烈的距离感,不再相信父母,或者不会自觉完成他的分内事,久而久之,他也会产生一种不配做某事或者不及别人的感觉。而这样的情绪如果进一步发展,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会出现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者是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或需要这个争夺的东西;没有安全感;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强烈的自卑感等等。
儿童在这个时期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孩子的行为让家庭教育犹如给饥饿的人一块烫手山芋,不得不吃,拿起来却发现无从下嘴。其实6~11岁儿童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这个年龄段涵盖了孩子发展的多个关键期,作为家长应学习与此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了解关键期的一些理论,将教育与孩子成长的各个关键点结合起来,帮助孩子走好关键期的每一步,不能做糊里糊涂的家长,更不能糊里糊涂地耽误孩子。
引导与赞扬在这个时期同样很重要,家长不要压制孩子的竞争意识,但要对孩子的竞争加以引导,让孩子明白攀比并不是竞争,攀比只是两只开着屏的孔雀露着光秃秃的屁股比着谁的羽毛好看,而竞争才是面对着一头羚羊在两只雄狮之间展开的实力的比拼,这样的比较,才是孩子成长中需要的,是需要父母们去鼓励的。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转发,点赞,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