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父母的好情绪,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最近接到朋友电话,说暑假刚过半,就被孩子气得只剩下一口气了。

问她何以如此严重,她说:我只希望他每天早起,一小时跑步,一小时读书,三小时学习,一小时做家务,然后……

她连珠炮似的放,震得我耳朵嗡嗡响,而那个在换气之前插入的然后”,让我都替她儿子捏一把汗,且不说这任务之多已经与上学无异,关键是,这些作息是她单方面列出的,根本没有经过儿子的同意。

于是不出一个星期,儿子就各种花式抵抗,眼看孩子浪费时间,当妈的自然勃然大怒,于是冲突就频繁上演……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务处处长说:在美国也有很多类似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过度干预,止不住的叮嘱和控制像直升机盘旋在孩子头顶,他们以为这是负责,这是爱。

实际上是扰乱孩子内在秩序,以及破坏亲子关系的害。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实际上是他们内在有太多不自知的焦虑和恐慌作祟。


我就有过同样的经历。

1. 孩子是父母的情绪吸收器

我儿子从小就被评价为孤僻内向,不合群。我以为是因为见识不够,于是慌忙恶补,三岁后的每个假期里,我们都会外出,不去公园就去郊外,哪怕下雨天都会带他出门去看雨。

渐渐的他爱上了大自然,一出门就比较活跃。但在人群里,仍旧是紧张外加沉默寡言的那个。

更让我担心的是,他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无论是上幼儿园还是去兴趣班,只要我们走开,他就会哭得歇斯底里,老师们很费解:为什么这个宝宝这么难适应?

而我,除了无比困扰,还会责难于他:你看看,比你小的孩子都能这么快适应,你有什么好哭的?

每到这时,孩子就瞪大眼睛看着我,他一言不发,两行眼泪却流了下来。


他越是不表达,越是加重了我困惑,我每天的内在对话就是:明天他不会哭了吧?

然而这句负性祈祷却成了一句魔咒,导致他的哭重复上演。

无计可施时,我感觉身后有个黑洞在吞噬我。直到有一天,我去驾校学车,教练要求我很早要到,所以我比平时提前送孩子出了门,一路上他走得跌跌撞撞的,可我还是要他再快一点。

好不容易送到学习门口,他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妈妈我不去了,我怕迟到。

我回答他:你比昨天还早,不会迟到的。

可孩子说:妈妈一直说再不走,就会迟到……

原来是我一直在重复迟到二字,给他造成了混乱,在我的催促中,他已然没有清晰的思路,记不清是谁有迟到的危险了……

我看着他的眼睛,那么无助和惶恐,我特别心碎。我突然掏出手机照了一下自己,这才发现我的脸都是紧绷的,此刻的形象,简直糟糕到面目狰狞。

至此我明白,我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原来我一直在被焦虑裹挟,连带着也让孩子深受其害。



2. 那么焦虑,为什么

都说21世纪是焦虑的时代,而我又成了最易感人群。只记得在月子里,我可以整夜不睡觉,不断检查孩子的被子,尿布,是否在吐奶……

产后复工后,孩子和奶奶睡隔壁,但只要有任何动静,我都会从床上弹起来,马上飞奔过去看一看,这在很多人眼里,都不可思议。


那么,我为什么会如此癫狂和不安呢?

是因为我有着最深层的创伤没有处理完,荣格说的对,没有记忆是完全消失的,我们今天的状态,是过往经历的体现。

他只是随口而说,但我知道这背后有太多额外的内涵,比如,他对这个世界开始充满了信任。

而这一切变化的根源在于,他发现妈妈的情绪变好了……

2 . 父母的好情绪,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近年来,关于起跑线的话题不绝于耳,各路版本层出不穷,我也曾打趣自己钱包不够鼓,阶层太落后,才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然而,经历几年的探索,我发现坊间关于起跑线的解说,都不够准确。

正如有心理学家所说:父母的情绪,才决定孩子人格的起点。

因为平和稳定的情绪,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去年美国一个办理升学指导的朋友找我写亲子教育文案,并给了我往届学生的案例做参考。

其中最优秀的是一对华裔兄弟,他们父亲是普通职员,母亲是全职主妇,平日里父亲辛勤工作,母亲则默默操持家务,没有一对一辅导,没有逼着学习,可偏偏这对兄弟,一个进了麻省,一个上了哈佛。

所有认识他们的人都很惊奇,孩子们的解释是:我要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一个乐观去工作,一个笑嘻嘻的做家务。

好简单的总结,但明显,深藏着他父母高度稳定和乐观的情绪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而若想让孩子更加专注和出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是守住心,管住嘴。

3.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作者郑春华:做父母要守住心,管住嘴

前段时间,我采访了儿童文学家郑春华,并了解了她的养育经历。她说我就做到两点:守住心,管住嘴。

所谓的守住心,就是要处理掉过多的担忧和害怕,驯服产生负面情绪的那匹马。


而管住嘴,就是不要在孩子面前碎碎念,给孩子留有思考和抉择的空间。

郑老师有一双儿女,曾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希望儿子出国去读书,可儿子偏偏不为所动,连跨省都不愿意。


中年得女,异常宝贝,遂希望女儿能留在他们身边,可女儿初二的时候,又背叛了他们”,偷偷考上了英国的名校。

一个令我失望,一个令我伤心,我能怎么办呢?我只能自己消化掉这些情绪,再冷静的给他们支持。”

如今,儿子在工作上热情钻研,女儿在学校里勤奋努力,全都证明母亲当初的支持很值得。

这正印证了一句话:当父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就能管好他们的人生。

因此,正如我那个朋友一样,与其斥责孩子,或求助他人,不妨先从改善自身开始,让好的情绪,成为孩子人生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