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姐说育儿(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当孩子语言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的时候,他们会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选择的表达方式可能并不合理,比如1、2岁的孩子可能会用粗暴的方式和其他人相处,越是关系好的人,越容易被孩子咬伤或者打伤,面对这种情况,拒绝和孩子接触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家长应该适当惩罚孩子,家长重视,孩子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杨女士是个二胎妈妈,两个孩子都是女儿,大女儿雯雯6岁,小女儿茜茜2岁,雯雯特别喜欢妹妹,经常跟妹妹一起玩,可是2岁的茜茜却特别不懂事,经常用手挠姐姐的脸,雯雯脸上都被挠出了几道血印。为了不让雯雯受伤,杨女士不让雯雯和茜茜玩,可是茜茜却特别喜欢黏着姐姐,姐姐不在身边就哭闹,杨女士为此苦恼不已。后来见到茜茜动手打雯雯,杨女士就严厉的制止,没过多久,茜茜就改掉了坏习惯。
0到3岁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孩子和其他人的交流方式比较特殊,家长必须要观察孩子的情绪、表情、动作,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孩子们也会用很多特别的方式与人交流,这些方式就包括打人、咬人,在孩子眼中这些行为并不算是伤害,但家长不能不当回事,如果孩子形成习惯,就容易形成错误的意识,即使孩子长大,他们也有可能会用这种方式与人交流,所以家长要予以重视。
■孩子打人时,家长必须要立刻制止。
如果孩子有打人或者咬人的举动,家长必须要立刻制止孩子,一方面要避免孩子伤害其他人,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孩子形成打人的习惯。家长的制止会引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慢慢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如果有不熟悉孩子的人逗孩子,家长也应该作出提示,以免对方受伤。
■孩子打人时,家长要表现出生气的样子。
当孩子打人时,家长要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即使孩子不会说话,他们的思维也在运转,打人也是他们试探家长的一种方式,他们打人以后,会观察对方的反应,看对方会如何应对,如果家长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孩子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后就不会再打人了。
■孩子打人时,家长要对孩子予以惩罚。
当孩子养成了打人的习惯,再想纠正孩子的行为时,家长应该对孩子予以必要的惩罚,比如缩短孩子玩耍的时间,不允许孩子吃某种零食等,让孩子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行为,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时候可能会使用一些错误的方法,家长要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孩子只有1、2岁,家长也应该注意用表情、肢体语言来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错的。
您家孩子有哪些特殊的习惯呢?您会如果处理孩子打人的问题呢?
------------------------------
这里是【虎姐说育儿】,虎姐擅长幼儿教育指导咨询,儿童成长指导,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给虎姐留言,虎姐将根据用户留言做出最专业的解答,欢迎转发、评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