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不能自由过头,父母需要适当的约束,制定相应的规矩

本文由小刘聊孩子原创首发,禁止转载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小刘,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欢迎各位阅读。9岁的陶陶转学没多久就成了新同学中的孩子王,他成了那伙孩子中最有能耐的一个。键子被踢到了树上,他嗖嗖”几下就能爬到树上把键子取下来;足球被隔壁班的同学一脚踢爆,他提着个蔫皮球就去找人家算账”;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他们班同学,同学只要找到他头上,他就挺身而出地去为之搏斗”。每天一放学,他就率领着一帮男孩子鱼贯而出,操场上、立交桥上、公园的水池边……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大家习惯地称他为老大”,他也像电视电影里老大的样子,处处罩”着他的弟兄们。

这是课下的陶陶,课堂上的陶陶呢,要么是极其兴奋地活跃在课堂上,却不是配合老师讲课的那种活跃;要么就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昏昏欲睡,偶尔被老师叫起来提问,就直眉愣眼儿地站在那儿傻傻挠头,磕巴半天也说不出一句整话来,全然没有课下的威风。再让我们走进陶陶的家庭。陶陶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工人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随着企业搬迁到另一个城市,小小的陶陶就留给爷爷奶奶照顾,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留守儿童。

父母的离开,并没有给年幼的陶陶造成多大不适,相反,爷爷奶奶的宠溺和父母不在身边的状况让他拥有了绝对的自由,两位老人的放任让孩子的天性在毫无拘束的状况下疯狂地表现。陶陶爸妈的状况有所稳定的时候,也到了陶陶该上学的年龄。于是陶陶便来到了父母生活的那座城市,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突然面对着父母和学校的双重管教,便觉得不适,放任了的天性让他频频在学校里闯祸,三天两头换学校不说,本来学习就不好的他因为这些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看着心思一点儿都没用在正道上的儿子,父母劝说无用,愤怒中只能棍棒相加,这个豆丁大的孩子就开始了他的叛逆。

家庭教育关系着一个人性格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等问题,往往起源于家庭教育的不当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当。拿孩子的叛逆行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孩子觉察到自己与父母的不平等关系,父母在很多时候都会从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出发去塑造孩子,当孩子在意识到父母意图的时候,便会下意识地通过与父母对着干”的行为来反抗这种塑造;而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的出现,则是由父母的太娇宠或放任造成的。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建立在理解、关怀、接纳、信赖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理解要求父母和孩子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能够并且乐意融入对方的世界,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仅在行动上要融入对方,更要在思想上融入对方;关怀要求父母和子女双方不仅要内存于心,更要付诸行动;接纳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父母在接纳孩子一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学会从细枝末节中欣赏孩子身上的优点;信赖要做到既相信别人也信任自己,尊重是指要尊重他人特别是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

教育观念的转变过程中,放手和严管两种观念对峙着,不分高下。传统教育的核心是有规矩”,而新的教育原则则是反对经验教育、反对填鸭式教育,提倡以儿童的自主性为中心。一些家庭践行着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而另外一些家庭,自愿或是出于某种原因被迫让孩子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之下,哪种方式才是正确的,没有绝对答案。但我们认为,放手并不等于放任,尊重孩子的感受,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是好的,因为这能够让孩子有充足的机会学习独立和自我管理,同时能让孩子在一种被信任的状态下得到能力的提升。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我约束是他们的一根软肋,在还没有能力区分什么是有益、什么是有害的时候,父母适当的约束还是很必要的。这种约束,一方面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能让孩子在这种管束之下体会到一种被关注的感觉,从而获得一定的安全感。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转发,点赞,记得关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