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父母:如果时光倒流,我希望一开始就告诉他,什么是对的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他还是个孩子,要慢慢来才行!”

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经历过这样的纠结,教育孩子要的是当机立断?还是循序渐进,一切慢慢来?这其实要根据情况来判断。

但如果是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家长们需要在第一时间灌输正确的观念,慢慢来的做法反而会害了他。

立规矩要趁早,不能慢慢来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责任,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他,什么是对错。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在第一时间为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立好规矩,定好标准,才不至于让孩子迷失在人生的岔路口。

最近很少看到对门的伯伯,原因是他的儿子判刑了,对门伯伯觉得丢人,没脸面出门。据说在伯伯年轻的时候,非常疼爱他的儿子,什么都依着他儿子。到了儿子大一点该懂事的时候,伯伯依然没有像其他父亲那样严厉管教孩子,每当孩子犯错,家人刚要批评,伯伯就站出来拦着,总说孩子还小,讲道理立规矩都要慢慢来。

时间一长,他儿子有恃无恐,慢慢变成别人眼中的熊孩子”,可即使这样,伯伯也还是依然袒护他,说慢慢教育会好的。等到他儿子十几岁的时候,就跑出去跟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经常夜不归宿。这时候伯伯也着急了,可是儿子也根本不听他的话了。最近听说他儿子在外面沾上了毒品,被抓的时候有一条罪名是贩毒。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全世界温柔以待。但该给孩子立规矩讲原则的时候过于慈爱,就错失了教育的好时机,耽误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失职。

许多没有在家里被教育好的孩子,只能被社会教育,为当初家庭教育的缺失买单。

让标准成为习惯

为什么要在最开始的时候制定标准,而不是一点一点慢慢来?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个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

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如何理解锚定效应”在教育中的作用呢?打个比方,孩子上小学第一次考试考了100分,于是从此在孩子心里,他就是一个学习好的孩子,这样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他时刻会以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成绩。

反之,如果第一次考试就不及格,在他心里自己就是个差生,甚至父母、老师、同学都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他,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也会以一个差生的标准来对待学习和考试。

同样,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孩子习惯养成之前就以高标准要求他,抓住时机,及时锚定”,让高标准成为孩子的习惯,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到底如何立规矩,定制好习惯?

一、老师、家长里应外合”,抓住立规矩的最佳时期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心理学认为,在3-6岁期间,是一个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候以高标准培养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性格,而这些好习惯将影响和贯穿孩子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从3岁开始进入幼儿园,在此期间幼儿园也主要是以培养好习惯,锻炼孩子自主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这也正是孩子们立规矩的好时候,在此期间家长要及时跟进老师的教育步伐,尽量做到要求一致,有助于孩子建立规矩”。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在幼儿园里做做样子就可以了,回到家里就放松要求,这样的两套标准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如果家长一个要求,老师一个要求,孩子遇到问题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比如:老师要求孩子饭后把自己面前掉落的饭粒拨到碗里,然后再将碗筷上交。这样做是让孩子养成不掉饭、饭后自己收拾的好习惯。可是回到家里,一旦孩子吃完饭,家长就赶紧帮忙收拾,不让孩子沾手。这样做孩子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是对的,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知道按老师的标准去做,回到家里就又推翻了刚养成的好习惯,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聪明一点的孩子还会从中发现,我可以听老师的话,也可以不听。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这会让他们在将来面对问题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话听,而那些看起来对他们不利的话,孩子可以不听。于是一个小问题发展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到那时候家长再想去插手纠正孩子的观点可能为时已晚。

二、拒绝执行规矩,孩子讨价还价”怎么办?

▶家长要坚定信心,不被孩子的反应所动摇

初次面对规矩,习惯了无拘无束的孩子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用各种方式拒绝反抗,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好思想准备,无论孩子哭闹、撒娇、甚至发脾气,不理人,都是过程,只要家长不带情绪并且持之以恒,孩子接受是早晚的问题。

有的家长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孩子一撒娇就妥协,分分钟把原则抛到脑后。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断奶又复吸,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不仅实现不了教育目的,反而助长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习惯,变成了教育路上更多的绊脚石。

▶身教大于言传

孩子的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父母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就会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樊登老师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父亲是一位数学老师,业余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书做题,收到父亲的影响,樊登老师也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才使得他博览群书,成功创办了樊登读书会。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也就是说父母想要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必须先做到。以身作则,做出表率,用自身行动影响孩子,这比说教效果好的多。

▶温柔指正,耐心引导

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情绪化。脾气比较急的父母最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这边孩子的问题没解决完,自己先激动得嗓门提高、血压飙升,企图用威严告诉孩子你必须要听我的”。

孩子必定会感觉心里不舒服,即使听话也是碍于家长的威压”,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将来有一日,孩子不再害怕家长的大嗓门,推翻家长威严的同时也必将推翻当时的教育。更有性格倔强的孩子当时就立即叛逆”给家长看。

每个孩子都各不相同,有时引导的过程可能是非常费时费力的,父母不妨放低姿态,与孩子平视。不论以父母的身份也好,还是朋友的关系也罢,唯有温柔耐心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愿意与父母袒露心声,这种情况下对症下药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立规矩就是为孩子定制好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为人父母不能陪着孩子一直到老,遇事时时提醒、耳提面命,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带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而已。

我是宝贝儿别跑,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探讨孩子教育,做与时俱进的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