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培养积极主动娃,单靠奖励并不行,关键要掌握内驱力的3元素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两天孩子班里跟我挺熟的一位妈妈给我发了一个视频,让我们俩都颠覆了一种自认为很有效的"制娃"方法。

或许很多妈妈也跟我们一样痴迷这种经典招数——奖励法。

我给孩子定了一个集章奖励制度,每天完成一篇日记、拖地、扫地、整理房间、收拾玩具……每完成一项就盖一个章,初级10章可跟我兑换一个小玩具,中级20章可兑换一个大玩具,高级40章可指定一个想要的玩具。

乍听上去十分科学,也很有效,但在那个TED演讲中,却用一个实验告诉我们:单靠奖励并不行,关键要掌握内驱力的3元素!

|揭开"奖励法"背后的骗局

这场TED演讲主题为《谈谈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他提出了一个结果令人震惊的心理学实验。

首先在1945年,心理学家Karl Duncker设计的"蜡烛难题"。

参与实验的人们面前有一根蜡烛、一盒图钉和火柴,他们的任务是:让蜡烛附到墙上,并且不能让蜡滴到桌上。

有人试着用图钉将蜡烛钉在墙上,也有人点燃火柴融掉蜡烛的一侧使其粘在墙上,但他们都失败了。

大概5-10分钟后,终于有人打破常规思维,将放图钉的盒子变成烛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后来,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科学家Sam Glucksberg升级了这个实验,本意是想证明"奖励机制"的有效性。

任务不变,他只是将测试的人分成了两组,分别计时。

他对第一组说:"我给你们计时,是为了建立一个标准,看平均会用多少时间。"

而在对第二组时,他提出奖励法,说:"前25%完成任务的,赚5美元,最快完成的赚20美元。"

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实行奖励法的第二组平均用时居然比第一组还慢了三分半钟!

有人会质疑这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有趣的是,40多年来,测试结果一直如此。

后来Sam Glucksberg再次升级实验,解开了这个谜题。——再发布任务时,他将图钉从盒子里拿了出来,其他条件不变。

而这次,奖励组的速度终于比另一组快了。

简单地说,他在第一次实验中,盒子作为了存放图钉的容器,给人一种固定思维,但第二次他打破了这种思维,问题自然就简单多了。

所以这也说明,奖励法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用,但更多情况下它会适得其反。

关键是,奖励常常会限制人的思维,缩小了人的关注点和眼光,于是也只适用于一些重复性的简单任务。

而这在之后也在我的生活中证明了,孩子坚持不到一个月就突然不愿意继续了,也开始讨价还价,寻求更多的奖励。

|真正激发孩子积极主动性的奥秘,就藏在这三个字中!

那么,既然奖励法不是长久之计,什么才有用呢?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TED演讲吗?演讲者Daniel Pink写了一部畅销书,里面就总结描述了这个永久有效的力量,它只有三个字——内驱力。

其实在最近几年里,内驱力这个话题并不新鲜。

内驱力,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能够自发自主地完成一件事情的驱动力。

比如孩子在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作业,或者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就是内驱力很好的体现。

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做法,都是在慢慢消磨掉孩子的内驱力!

就拿最开头的例子来说,我们本以为这是一个有效简单的方法,给孩子设立各种任务来使其完成,但我们不知不觉弄错了目的。

儿子一旦接受了得到奖励的设定,那么他的内驱力就变成了外驱力。

其实孩子本该是心甘情愿并且享受其中,到头来却变成了必须要爸妈看到才算数的表演。

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风险,如果孩子不满足于简单的奖励或者这种形式了呢?孩子是很容易三分钟热度的,他们当下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改变心意。

而当孩子提出更无理的要求或者干脆不要奖励做自己时,家长会突然觉得"管不了孩子了""为什么你有奖励还不要"这种困惑甚至发怒的情绪。

这种奖励的另一风险就是如果自己给不起孩子要的奖励了呢?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你食言,及时能理解你,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会下降,他对你的信任感也会慢慢消磨掉。

所以适当的奖励当然是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奖励就是常态。

好在的是,Daniel Pink不光在书中提出了问题,还讲了解决方案——内驱力的三大要素。

|掌握内驱力的A.M.P.三要素,让孩子变得积极主动!

在Daniel Pink的分析下,内驱力的三个要素主要表现为:自主(Autonomy),专精(Mastery),目的(Purpose)。

1.自主(Autonomy)

"你还小,不能做这个!"

"你不会的,让妈妈来。"

"外面太危险了,不准和同学出去!"

在生活中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严厉严格的,他们并不信奉所谓的放养式教育,他们认为管教才能让孩子成长,他们总觉得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会更好,而且对孩子做事的方式不满和挑剔。

但是曾有一项长达数十年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给予孩子适当的选择的空间,能够让他们感觉有更高的自主力。

经常说以上类似的话的家长,其实扼杀了孩子选择的权利。

其实父母适当地给孩子自主权,是孩子愿意主动做事情的最好契机。

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自主权,还要在老爸老妈的"火眼金睛"底下做事情,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反而会慢慢丧失,同时也容易变得自卑消极。

比如慢慢让孩子参与家庭琐事的选择和处理中:今天做什么样的早餐、明天从哪里开始打扫卫生、作业什么时候完成……

2.专情(Mastery)

Daniel Pink解释道他所说的专情是"一种刻意练习"。而这个练习的过程是有目的性的,艰难的,有方法的。

其实没有什么人是天生的牛人,他们的成功背后都少不了"刻意练习"的影子。

那么,什么才是刻意练习呢?

刻意练习,是一种经过精心选择和设定学习、从而不断进步的科学方法。

有位成功的女孩回顾了自己"刻意练习"的过程,总结了两点关键:

1)及时给自己反馈

家长可以在固定了一段时间,比如一周或者一个月,提醒孩子进行自我回顾和反思,并不是只让孩子脑袋放空想想而已,而是可以通过简单的记录或者绘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将来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生活十分关键。

2)不断走出舒适区

不要总让孩子在擅长的领域反复练习,而是应该让孩子尝试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或者制造一些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事情做。

3.目的(Purpose)

那么做事情当然不能没有目的了,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目的性呢?

关键是——引导他们给自己设立目标。

成功的人总是会给自己做计划和规划,这样会让他们充满动力和目标。

可以给孩子买一本充满仪式感的日程本,在上面写下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可以贴在家里显而易见的地方,时刻提醒孩子。

我是小C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