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我们要培养的是答题能手,还是一个可以缝补、做饭的暖心娃?

这是一个文字繁荣的时代,文案、编辑几乎是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枪手。每每看到宣传页面上,因为一个产品可以获得的那么些东西,都不得不花上几分钟想想这些东西从何而来。

当然,实物的东西看得见,减肥产品也可以通过体重变化来检测其效果,那么教育产品呢?

通过短暂的几个课时,标榜十多项儿童可获得的核心技能,我不得不对这样的广告报以100分的怀疑。

不可否认,一些课程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在思维逻辑的培养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此突破口,挥墨如土地赘述那许多的能力,在我看来就是个笑话。

作为家长,我需要什么?很简单,就是孩子能够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件事情并不抽象,比如说,孩子在做错题的时候,自己会想到其他办法去解决;比如说,看到一个被踢倒的花盆,走过去扶起来;又或者是,自己的铅笔断了,能够自己麻溜地削好,继续做作业。

很多家长可能暗地里偷笑,这些不是人之常情吗,我的孩子早就会了。但是据我所知,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在做了错题之后,便随它去了,因为马上,老师又要布置新的作业,之前做错的题,也就那么不了了之了。很多学校操场边,满是被撞倒的花盆,除非清洁阿姨去整理,否则可能一两个周还是那个样子。很多孩子的文具盒装满了铅笔,不是因为铅笔快写完了,而是,已经一整天都没有削铅笔了,他需要等放学回家之后,爸爸或者妈妈细心地帮他削好,整齐地放进铅笔盒......

是孩子自己做不了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都有很多的帮手,自己自然不需要去想解决的办法。

再来说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孩子之间相互打架。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我这边阐述两个案例:

小贾因为和同学打架,回家后气呼呼地和爸爸说,我要一把刀子,我要把打我的小刘杀了。”

爸爸冷静地说,你既然想好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来,我给你一把刀子,你去吧。”

小贾这时候知道爸爸表面上赞许,但是实际上是给他出了一道难题。

爸爸,我只是随口说说。”小贾赶紧溜回房间,后面再怎么打架也不敢再说出那样的话。

小乙刚刚上幼儿园时,老是和父母反应有同学打她,父母每次都到学校去,找动手的孩子或者孩子家长评理。后来,小乙高速父母老师也打她,父母又多渠道给这位老师施加压力。再后来,小乙说大家都不理她了,连老师也不理她。父母这次闹到校长办公室,还请来几个记着,要揭露幼儿园对她女儿的所作所为。

老师哭着说,自己从业十年,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孩子之间磕磕碰碰很正常,但是家长非要拿着每一件事情反复追究,她压力实在太大,已经和学校申请调岗。

第一个案例里,显然小贾是一个知道受了欺负和委屈,需要做点什么的,但是父亲变向地赞许,让他自己去反思那样做是否合适,父亲把决定权交到他手上时,他反而知道了分寸。

第二个案例里,父母干涉得太多,事事包办,在我看来,他们的女儿只学会了告状。每天只会去记住别人多自己的不好,一点点事情就需要父母出面来讨要个说法,别人必须和她道歉。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是父母可以放着工作不管,一定要争个对错,女儿俨然是个小公主。

且不说第二个案例里,是否小女孩真的是每天被人欺负。就她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略感担忧。如是下去,即使她换个环境、换了学校,甚至在任何一个圈子里,都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她不会去想办法处理人际关系,也不懂得在矛盾爆发时,如何自己应对,她不可能永远是个孩子,父母总不能为她评一辈子的理。

记得我自己的孩子在两岁多的时候,自己不小心划破了手指,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药箱找创口贴。这是因为他的爷爷奶奶在手指受伤时是这么做的。这大概是孩子在最初最单纯的学习阶段获得的生存技能。它可以很直接、很实用。那么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变得依赖,能不自己动手的就一定是开口找人帮忙?这一点值得所有家长思考。

这几年,非常流行一个词暖男”,什么样的男孩子可以获此殊荣呢?我想不外乎,知冷知热,懂得以别人喜欢的方式去和人交往。日常中积极向上,不赖皮推诿,能一举之劳的事情就不会等别人动手。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自己的孩子正是这样的人:看到别人搬不动了扶一把;看到别人忘记的事情,自己默默做好,他将是多么暖心的孩子。

而我这里所说的,对孩子的期待还没到这么高,我所希望的,是我们能按照可以解决自己身边问题的标准来培养孩子,他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已经很叫人满意。

同理,对于我们成人来说,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可以让身边的人变得轻松。不给人添麻烦,积极主动去了解生活的琐碎,懂得去处理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也是一个人醉核心的素养。

希望,我们都能用好自己的双手,也教会自己的孩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大家都能腾出手来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头条情感学院##教育那些事##教育##头条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