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才半岁的小宝是个睡渣,他大部分时间都晚睡早起。白天睡着的时间也很短,还得大人抱在手上哄着他睡。
这天家里来了一位亲戚,我们在客厅里聊着天。放在卧室里婴儿车里刚睡着不久的小宝醒了,在哇哇地大哭。一听到他的哭声,我一边冲进卧室,嘴里一边大声说:宝宝,妈妈在这儿呢。”我抱起小宝,他还在哇哇大哭。我估计他是被尿憋醒了,赶紧给他把尿。小家伙果然撒了一大泡尿。尿完了他还在大哭。
小家伙显然还没有睡够,我抱着他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嘴里一边哄着他睡,左手一边轻轻地拍着他。
这位亲戚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看我带孩子这么累,光哄孩子睡觉就这么麻烦,实在看不下去了,向我传授她的经验。她忍不住说到:你这样带孩子多累啊。这样会惯着他的。你这样他越不睡。我第一胎的时候,也是像你这样,孩子一哭,我赶紧抱起来,各种哄。咳,带那一个孩子真是累得我够呛。带后面的两个孩子我就学精了,孩子想睡又不睡,总是哭,我就不哄了,我让他自己一个劲地哭。等到他自己哭累了,他自然就睡着了。后来慢慢地,他自己不哭了,想睡就睡。根本不需要哄了,我就省事省心多了。带后面两个孩子加起来没有带第一个孩子那么累。你这样不行,你得好好向我学学。”
听完她一连串的经验,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带第一胎时候的情景。有人说第一胎照书养,第二胎当猪养。我第一胎的时候没有读过几本育儿书,孩子哭了马上抱起来,放在床上他不肯睡,我就抱他在手里睡,有事没事哄他玩。虽然累了点,但是乐此不疲。以前我没有什么育儿理论,做这些都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
我不止一次听到所谓的过来人说孩子一哭就抱会惯坏孩子。我一个同事,第一胎才一岁多,也说自己有经验了,以后生了二胎就不会惯着二胎了,他爱哭就哭,不哄着他睡,不惯着他。
我仔细观察,生活中让婴儿爱咋地咋地的人挺多。有次带我家小宝去打预防针,很多人抱着孩子在等待或者等着回家。我发现那么多大人,没有一个跟手里的孩子聊天。她们要么在玩手机,要么抱着孩子静静地坐着,要么在跟旁边的人聊天,尽管她们互不认识,但是没有谁跟孩子聊天,尽管孩子在表示反抗,比如在大人怀里蹭来蹭去,比如在莫名其妙地哭。
我家公公婆婆带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喜欢抱着孩子坐在电视机前,自己两只眼睛盯着电视,不管手里的孩子。他们带我家小宝的时候,我家小宝特容易哭闹,他们还说孩子难带,不听话。
我对他们说,你要逗孩子玩,多跟他聊聊天,他自然就不哭闹了。他们反驳说,这么大点的孩子懂什么?跟他聊天他听得懂吗?
孩子不会说话不代表他什么都不懂,更不代表他不需要交流等情感需求。但是很多大人都认为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手上抱着孩子就是好好带孩子。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写到:虽然中国大人总宣称多么重视孩子,但在我的观察中,中国家庭对婴儿的忽视极其普遍,且程度相当严重。也就是说,这意味着太多人——在我看来是多数国人,在婴儿早期严重没得到满足,于是他们都在相当程度上滞留于全能自恋的心理中。”
他认为,好的养育者,特别是妈妈,对于1岁前(至少要保证6个月前)的婴儿,要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及时且敏感地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这样一来,婴儿觉得自己真像是全能的,一饿,就有妈妈的乳房;一冷,就有妈妈的怀抱;一笑,就有妈妈传来的喜悦……但若婴儿严重没得到满足,那么,就无法形成一种整体的掌控感,他们就会滞留在全能自恋的原始心理中。
所以他认为,孩子越小,越需要呵护和照顾,特别是前6个月,如果婴儿严重缺乏爱,那会导致最严重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对于1岁前的小婴儿来说,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三、婴儿哭,是在向你发出沟通邀请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他还不知道用哭声来威胁大人,他所有的情感需求都是通过哭声来表达。而对于婴儿,他的哭声,其实是在向你发出沟通邀请。
什么是沟通邀请?
人际关系领域大师级人物约翰·戈特曼在《人的七张面孔》一书里写到:沟通邀请是任何希望同对方进行情感沟通的行为,它可能是一个问题、一个手势、一本书或是轻轻的身体接触。
建立关系要从沟通开始。而沟通邀请, 则是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对于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婴儿来说,他的每一次啼哭,每一次对着你笑,每一次对着你咿咿呀呀,都是他在向你发出沟通邀请。
如果你对他的沟通邀请回避拒绝不理不睬,时间久了,他就会选择沉默并封闭自己。这就是孩子不再哭闹了,自己乖乖睡觉,他在你面前那么乖那么听话,你那么省心的原因。
你觉得这是好事,殊不知,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情感压抑的状态,有可能影响他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书中说:沟通邀请被忽视,孩子容易悲观。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如果父母总是忽略孩子的沟通邀请,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悲观、意志消沉、无法与他人长久相处。他们不但缺乏与朋友交往的能力,学业上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身体素质也相对较差。
看到这里,你还会图省心,还会让孩子自己爱怎么哭就怎么哭,反正哭累了他自己就会睡着了吗?
而面对婴儿向你发出的沟通邀请,如果父母能够爱抚或轻拍孩子,或着柔声细语地对他说话,这样做不但成功地回应了孩子的邀请,还教会了孩子以后如何安抚自己的情绪。
父母的怀抱和话语也让孩子学会了在复杂的情感沟通过程中,如何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回应彼此的给予”和索取”。
而面对哭闹的孩子,总是选择回避或忽视的父母则无法告诉孩子情感沟通是一个互相给予”的过程,孩子当然也没有机会体验被给予”的感觉。
所以,书中建议,不管你的孩子现在处于什么年龄段,从现在开始请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积极回应他们的沟通邀请。
四、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武志红在他的心理学著作《巨婴国》里说到:对幼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并且,幼童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
他还在书中强调,不仅要回应,而且回应要及时。因为最新研究发现,若婴儿向妈妈发出信号,而妈妈能在7秒内给出准确回应,婴儿就没有受挫感。若超过7秒,就会生出受挫感。若总是受挫,甚至总是彻底受挫——妈妈基本不回应,那么,婴儿就会减少甚至再也不向妈妈发出呼叫。严重的宅,极可能都有这样的背景。”
开头提到的我那亲戚的孩子,由哭着要大人哄着睡――哭着入睡――不哭不闹自己睡。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他妈妈对他的哭声基本不回应,让他总是受挫,于是他再也不发出呼叫。
真不知道小小的人儿经历了怎样的心里路程,想想就觉得心疼。而无知的人还在为自己沾沾自喜。
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特别注意自己对小宝的回应。宝宝在婴儿车里睡觉,突然哭了起来。我只要一听到哭声,就飞奔到他面前,一边摇车子一边说:宝宝,别怕,妈妈在这里。”宝宝睡觉觉。”有时小宝贝听到我的声音后马上又睡着了。有时他总哭,不睡,我就抱他起来,看他还想睡就抱他在手里睡。
只要我抱着我家小宝,如果他没有睡着,我就跟他聊天。小宝,你睡醒了。”小宝吃奶奶了。”小宝,我们去外面看一看,走一走。”小宝,妈妈的好宝贝。”小宝,哥哥回来了。”哥哥亲他的时候,我就说哥哥好爱小宝呀。”小宝,我们去睡觉觉了。
或者做各种表情,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逗他玩。
我发现,其实婴儿特容易满足,哪怕你故意看着他打个喷嚏,或者他做个表情,你回应一个相同的表情,他都会被逗的咯咯笑。
每一个孩子的哭声都是因为他有真实的情感需求,大人一定要积极回应,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在用哭声威胁绑架你,也不存在你及时的回应会惯坏他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