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惩罚孩子为何常激起叛逆?孩子的“海格力斯效应”,如何规避?

文 | 朗朗育儿课堂(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相信在很多家长的眼里,最头疼的大概就是孩子的叛逆了吧?

比如;想让孩子学习,孩子偏偏要打游戏;想让孩子早起,孩子偏偏要睡懒觉;想让孩子早睡,孩子偏偏要熬夜打游戏。

站在家长的角度,孩子的种种叛逆,最平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惩罚”孩子,觉得孩子知错才能改正。

但是很多时候,家长的惩罚并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相反受到家长惩罚的孩子变得更加叛逆了,很多家长都很迷惑,到底哪里出问题了?所以问题来了,惩罚孩子为何常常激起孩子的叛逆?

一、海格力斯效应”看,惩罚”孩子为何常激起叛逆?

海格立斯效应通俗来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它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诲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

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加大,这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

他顺手操起—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个怪东西,好家伙,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他,正在纳闷,一位圣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孩子的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会自然消失;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加恨于它,它会加倍地报复。

家长总以为自己辛苦带孩子,孩子被惩罚还叛逆,实在是不听话。然而家长要知道他们惩罚孩子是事出有因,但是被家长惩罚的孩子心怀报复同样事出有因,接下来就来分析家长不服惩罚”的两个心理因素。

二、孩子不服惩罚”的两个心理因素

1、强烈的自我意识

从小时候孩子拒绝家长的搀扶开始自己走路,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在不断觉醒,一年比一年强烈。不想被管,不想被惩罚,不想被约束这些想法都在不断的盘旋在孩子的脑海。

但是因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先天联系,使得孩子不断压抑自己的想法。当然,家长的惩罚约束着孩子,孩子的叛逆则是孩子对家长的抗议。

2、报复心理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家长只给予孩子惩罚,不给予孩子谅解和宽容,只会加剧孩子的报复心理,在心理积压负面情绪,越来越叛逆。

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最好要思考这4个问题。

二、家长在惩罚”孩子时,要思考的四个问题?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

家长对孩子的惩罚有利于孩子走向正途,但是家长也要注意在惩罚的过程中是否有对孩子尊重,毕竟家长的惩罚从来不是目的,为了教育孩子的手段。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重要性?

没人想要被惩罚”,孩子也一样。惩罚会伤害孩子的面子和情绪,所以采取合适的手段维护孩子的归属感就很重要了,如果不能避免伤害,那么就要想办法减少对孩子伤害。

3是否长期有效?

家长要知道很多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比如家长常用的打骂教育、语言暴力。想让自己的教育方法有效,家长就得注意孩子的内心需求,明白孩子为什么犯错、为什么叛逆。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家长对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幻想大概是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等优良品格吧,那么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这样,那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也需要往这边靠。

单纯的惩罚”只是一种对孩子的管理,但是管教”是有管”也有教”的,家长别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海格力斯效应”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了减少孩子对家长惩罚的抵触心理,减少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家长需要这4招方法。

四、家长如何规避海格力斯效应”,教育孩子?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什么是同情心?什么理解孩子?什么是尊重孩子的情绪?那就是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表达自己对孩子犯错的谅解,接受孩子的错误,并告诉孩子自己对孩子犯错的难过,而不是把愤怒作为第一反应。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

理解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错误并不表示家长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家长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这时,家长不妨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孩子的改正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的逆反心理减弱,孩子很大可能会愿意听家长的教育。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你对孩子伤害别人的难过,你对孩子犯错的伤心,你对孩子放弃学习的痛惜。与孩子的自我意识相比,孩子总是把家长的情绪放在第一位,家长愿意尊重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也愿意尊重家长的情绪。

尊重是相互的,家长要先给予孩子,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才愿意听家长的话。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孩子接受了家长的建议时,家长不妨问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会自动表示自己不再犯错,提出自我改正的建议,但是如果孩子认错,但却没有任何想法,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以达成共识。

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打骂就能成功,惩罚也不是对孩子教育的目的,家长希望通过惩罚孩子让孩子改正,那么家长就得采用正确的惩罚方法。家庭教育从来就是一个轮回,家长如何带孩子,孩子以后就如何回报父母。

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